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42664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13
《历史(心得)之史从何来——历史课堂中论从史出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历史论文之史从何来——历史课堂中论从史出的几点思考 “论丛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史”应该指“史料”和“史实”,“论”指历史结论,是人们对特定历史内容的理性认识和判断。在课堂中,“论丛史出”教学方法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更能培养学生自己分析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如何让“论丛史出”的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是困扰每位历史教师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从陈兴勇老师的课堂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首先应从“史”的选择上着手,我们所选的“史”应具有如下特点。 一、真实性。 中国文献史料浩如烟海,既有正史通史,也有稗官野史,在“史”的选择上应选择真实可
2、靠的史料,注重真实性,还原历史。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同时为了增加史料的可信度,还可在史料下方注明史料的出处。例如陈兴勇老师在课堂上所举的材料:“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出自班固《汉书·武帝纪》,“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浪费)天下者,悉罢之”出自刘彻《轮台罪己诏》。可谓言之凿凿,皆有出处。 二、形象性 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结合学情,如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水平、文学素养等,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长篇大论的材料,而应让材料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史料进行二次处理,该加注解的地方要加注解,该省略的地
3、方要省略,这样既能让学生易接受而不产生反感,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陈兴勇老师在讲到汉武帝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时就展示了两幅图,分别是《冀州刺史印》和《司隶校尉印》。这样一来就非常直观的把这两个制度通过史料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这也让我想起我在讲到《原始先民家园》时也展示《韩非子》中的一句话:“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通过分析材料中“上古之世”——时间、“人民少”和“禽兽众”的对比及“人民不胜”这一结果,导出了远古人类群居的原因和必要性。 三、进步性。 史料的取舍要注重进步性,应选择一些能鲜明地反映先进、进步、爱国主义、真善美的史料,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
4、品质,体现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四、联系性 选择史料时,要注意把握所选史料与课本内容的内在联系性,不能超过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去搞些遥远高深的东西,而应在课标和学习目标的范畴内从新角度来选取史料。选用的史料与课本内容表面上分离,实际上与课本内容具有内在联系性,即二者间具有共同的知识要素和思维通道,使学生在运用课本知识时能通过独立思考看懂和透析这些史料。例如陈兴勇老师在讲到“发展瓶颈”这一环节时给出了如下的材料:“汉高祖逝世后,诸侯王国与中央的矛盾逐渐明朗化。这些王国的封地很大,最大的齐国领有七十三县……王国可以经营盐铁、征收赋税、铸造钱币、任免官吏,独立倾向日益膨胀”。—
5、—《国史概要》樊树志,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史料中诸侯王的权利与中央权利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得出汉武帝统治初期面临的中央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和解决矛盾的必要性,为推恩令的讲解提供了历史大背景。 总之,“论从史出”并不只是给出材料、得出结论这么简单,这需要教师精心选择合乎学情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通过分析一条条史料,使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在这一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随之提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