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ID:5533615

大小:64.50 KB

页数:76页

时间:2017-12-17

上传者:U-3157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_第1页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_第2页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_第3页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_第4页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初中言各知识要点一、《陈太丘与友期》(七上)一、学常识: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刘义庆,南朝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人编写。二、解词: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2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3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4乃至:(友人)才到。乃:才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7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8引:拉。9顾:回头看。三、阅读:(1)故事背景: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2)元方是从哪两方面反驳友人,使其由怒转惭的?1、守信用 2、讲礼貌(君与家君……则是无礼)(3)道理:做人要重礼守信。二、《夸父逐日》(七下)一、学常识:选自《海经 海外北经》。二、解词:1逐走:竞跑,赛跑。2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3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4逐日:追赶太阳。三、阅读:(1)主题: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应了古代人们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2)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这则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3)“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三、《三峡》(八上)一学常识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散家、地理学家,撰《水经》为纲。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地理著作。二解词1两岸连,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2亭午:正午。3夜分:半夜。4曦:日光,指太阳。襄;上。6沿:顺流而下。7奔:指飞奔的马。8不以疾行;没有这么快。以,及,赶上。疾,快。9素湍;白色的急流。10回清;回旋的清波。11绝巘:极高的峰。12飞漱:急流冲荡。13清荣峻茂:水清,树木茂盛,高,草盛。14晴初:天刚晴。1霜旦:下霜的早晨。16属引:接连不断。属,连续。引,延长。三、简答:1总特点:高岭连,中间狭窄。2三峡夏季的景色: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奔放的美)、3写春冬的景色:水退潭清,风景秀丽。(清幽美)4秋天的景色: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凄婉美)中写岭连绵势漫长的句子是:两岸连,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6写势峻峭巍峨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7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写高岭连,中间狭窄的总特点。8结合有关语句说说三峡有什么特点(使用两个字概括):连和高。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重岩叠嶂”是俯瞰,“隐天蔽日”是仰视。10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11写春冬之时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2作者写三峡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1)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2)凄清肃杀的气氛。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中描写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夏:夏水暴涨。春冬:景美。 秋:寒秋肃杀。14《三峡》一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哪两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作者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16“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船行之快17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18 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先从正面落笔分两层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的险恶,以“王命急宣”给人以印象,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给人以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四、阅读。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好处)以“素”饰“湍”,形容湍急的水如白色的绸缎,明净轻快,“湍”是动景。以“绿”饰“潭”足以见潭深而凝净,潭是静景。“清”指回旋的清波,是动景。“影”指深潭中的各种景物的倒影,是静景。这里动静结合,色彩相间,相映成趣,秀丽隽逸。2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绝指什么?为什么用怪修饰柏?绝与怪写出了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绝:极高的意思,是指岩陡峭,高耸入云,故为“绝”。“怪”饰柏说明岩石之间的松柏常年风吹雨打,阳光暴晒,其形态扭曲怪异,就不足为奇了,这里用“绝”和“怪”写出了三峡两岸的自然特征——岩陡柏曲。3如何抓住水特点写景?写突出了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抓住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写。夏季抓住水涨流速,春季抓住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秋季抓住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四、《记承天寺夜游》(八上)一学常识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二解词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中庭:院里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6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三阅读。闲人:(1)闲情雅致的人(2)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1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里见到的:月夜憧憬,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2描写承天寺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月色入户”的意思是:月色悄然入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4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的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写出作者渴望与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6中“念无与为乐者”“念”的结果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7结尾流露出作者怎么样的心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8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9第二段可概括为:月夜赏景。10本的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空明的特点。12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了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给我们营造了一中怎样的境界?①水中藻荇、竹柏、月光。②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③描绘了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境界。14全没有一出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请哦出能表现苏轼和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他们的理由。(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不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只有他与我关系密切乐趣相同1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五、《与朱元思书》(八下)一、学常识:选自《艺类聚》,吴均,字叔庠,南朝梁学家。二、解词:1共色:一样的颜色2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3缥碧:青白色。4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见地。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6奔:这里指飞奔的马。7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8负势竞上:凭借高峻的势,争着向上。9轩邈:意思是这些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这里做动词用1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11泠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响声。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12相鸣:相互和鸣。13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峰。14嘤嘤成韵:名声嘤嘤,和谐动听。 嘤嘤:鸟叫声1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通啭,鸟叫声16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17鸢飞戾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18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19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20窥谷忘反:看到(这些优美的)谷,(就)留连忘返。反通返21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22在昼犹昏:即使在百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23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三、阅读:(1)从侧面写出富春江水清澈见底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2)本的眼是:奇异水,天下独绝。(3)借景明志,标明作者恬淡之心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4)中“自富阳至桐庐”点明行进的路线;“奇异水,天下独绝”概括景色的特点;写水时,突出“清”“急”的特点;写时,抓住“树多”“高”“景美”的特点,突出生机勃勃。“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将林描写成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突出势的峻拔。参照自己乘船的经验。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1、以动写静,是静的有动感,写出势的壮美,使读者感同身受。2、运用拟人的写法,突出高树密,势峻拔。(6)本是一篇水小品,介绍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千丈见底,直视无碍的特点;在描绘奇时,紧扣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特征。(7)第三段按什么顺序,从什么角度写景?从高到低,从远到近。视觉、听觉。(8)“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9)描写富春江静态美的语句:水皆……无碍;表现了江水清澈透明的特点;描写富春江动态美的语句:急湍……若奔;表现了江水急猛的特点。(10)写登舟纵目整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共色。(11)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12)概括赞叹富春江美景: 奇异水,天下独绝。(13)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14)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百叫无绝。(1)赋予静止的以奋发向上无穷生命力的两句:负势竞上————千百成峰(16)写光与影交相辉映:横柯上蔽————有时见日(17)“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三峡》哪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不以疾也六、《小石潭记》(八下)一学常识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下了包括《小石潭记》在内的连续性的水游记多篇,合称为《永州八记》二注释1篁竹:竹林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3水尤清洌:水格外清凉,尤,格外。4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露出水面。6坻:水中高地。7屿:小岛。8堪:不平的岩石。9翠蔓:翠绿的藤蔓。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11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12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14ǐ然:呆呆的样子。1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16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向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18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19凄神寒骨:感到心情悲凉,寒气透骨。20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21清:凄清。22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人。23二小生:两个年轻人。三阅读1用原回答。①写鱼在清澈透明水中游动的姿态:皆若空游无所依②写潭中鱼欢快嬉戏的句子:俶尔远逝,往翕忽。③作者记之而去的原因是:以其境过清④写溪流形状的:斗折蛇行写溪水情态的:明灭可见写岸边地势的:犬牙差互⑤作者是怎样发现小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⑥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全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ān,为岩。⑦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⑧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⑨第四段写人的感受(八个字概括):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⑩怎样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ǐ然不动。⑾前与“四面竹树环合”相照应的句子有哪些?伐竹取道。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⑿中写了水和鱼。为了突出水青这一特点,用鱼突出,这种写法叫做侧面描写。请你将相关的句子摘录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i然不动。⒀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请找出写感受的句子,并指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⒈ 心乐之。——当初游览时的心情是愉快的。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情。⒁中既写鱼又写出了水的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然不动。⒂说明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伐竹取道⒃写潭中静态的几句是:i然不动。⒄写岸势峭拔多姿的句子是:其岸势犬牙差互。⒅写“伐竹取道”上下相呼应的两句是: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⒆ 写出小石潭的环潭景色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第一段概括写小石潭的环境,为什么还要写“伐竹取道”“全石以为底”,仅仅是写实么?写“伐竹取道”意在表明极少有人,突出了小潭的幽静,写“全石以为底”意在表明泉水之清。3第二段写潭中游鱼或静或动,栩栩如生,仅仅是写鱼的形态么?有无其他作用?突出了小石潭非常清幽的特点。4作者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写小石潭周围幽情的环境,分别表达出作者怎样思想感情(1)欣赏美景时愉悦的心情(2) 贬居生活孤寂凄凉的心情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变化?作者游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6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现实不满,内心孤寂凄凉,游玩水排解内心的悲愤心情。七、《岳阳楼记》(八下)一、学常识。选自《范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北宋政治家,学家。二、注释。1谪守巴陵郡:降职到岳州做太守。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州郡的长官。2越明年:到了第二年。3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4具:通俱,全、皆。属:通嘱,嘱咐。6胜状:胜景,好景色。7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8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9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无变化。晖,日光。10大观:雄伟景象。11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细了。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12然则:虽然如此,那么。13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极,尽。14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1骚人:诗人。16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欣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17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下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18淫雨:连绵的雨。19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20开:放晴。21排空:冲向天空。22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23岳潜行:岳隐没了形体。24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2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26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27景:日光。28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起动。29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其广。30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31锦鳞:美丽的鱼。32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33郁郁:形容草木茂盛。34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3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闲着金色,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36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光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37何极:哪有穷尽。38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宠:荣耀。偕:一起。39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喝。把:持、执。40求:探求。41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42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或许、也许。为: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4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44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即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的“进”指“居庙堂之高”。4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即不在朝廷上做官。下的“退”指“初江湖之远”。46其必曰…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47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三、结构: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劝慰藤子京与其共勉。四、阅读:⒈用原回答:⑴中赞美藤子京的话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⑵写重修岳阳楼盛况的句子是: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⑶交代写作缘由的句子是:属予作以记之。⑷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此”指: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⑸“前人之述备矣”照应前哪句话: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⑹第二段总领全段的句子是: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⑺“二者之为”指的是: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②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⑻表明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作者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⑼从空间角度写洞庭湖湖面广阔的句子是: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⑽从时间角度写洞庭湖景色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⑾ 总领下面两段字的句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⑿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是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者之为”是指:感极而悲,其喜洋洋。⒀出自本已沿用至今的成语有:心旷神怡百废具兴气象万千(至少找出两个)⒁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若夫至若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⒂联系全篇,作者的构思是:由叙事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岳阳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做记的意图。⒃“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⒄联系全思考,分别用八个字写出“以物喜”和“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① 与“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②与“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⒅“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用原回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是(A)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感极而悲者,喜洋洋者。(20)“何哉?”这是针对什么提出得问题?中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1)“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有两个“忧”字,依次说明“忧”的是什么?(根据前回答!)忧民。 忧君。(2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答案限1字之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无私精神。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中的作用:推开一层,由景入情,领出下面两段“迁客骚人”览物的悲哀之情。3“斯人”暗指滕子京,照应开头。4本的写作目的:表达政治抱负,劝慰滕子京与其共勉。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洞庭湖的全景,接着便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下。6第三四自然段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结合景色写喜写悲,一喜一悲引出议论。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照应开头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以物喜”照应第四段“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这些又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具体写照。8作者在本段开头把“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和“古人仁之心”加以对比。用一个设问句引出“古人仁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后揭示仕途进退的内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再用一个设问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全的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9本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第四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明朗明丽。两段语调分别是悲凉低沉的,喜悦高昂的。10本最后一段先从反面说,在从正面说。八、《唐胜不辱使命》(九上)一、 学常识: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十二策。二、解词:(1)不辱使命: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2)易:交换。(3)其:句中用加重语气的助词。(4)加惠:给予恩惠。()与:疑向语气助词(6)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错意,置意。错,通“措”。(7)直:只仅仅。(8)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广,扩充。(9) 怫然:盛怒的样子。(10)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客气的称呼。(11)布衣:平民。(12)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13)庸夫:平庸无能的人。(14)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1)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袭月。(16)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直冲上太阳。(17)要离之刺庆忌也,仓谁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仓通“苍”。(18)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心中的愤怒还没发作出,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19)与臣而将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睢暗示秦王,他将交父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20)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21)缟: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22)谕:明白,懂得。(23)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睢道歉。谢,道歉。三、阅读:1、本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化人物形象,赞扬了唐睢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2、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和提示人物性格。3、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答复说:“弗敢易”后,秦王不悦;唐睢使于秦,陈述安陵君“弗敢易”的理由后,秦王怫然怒;唐睢说完“布衣之怒”的话后,秦王先色挠,而后长跪,最后谢之。这些表现了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前倨后恭,反衬了唐睢的沉着,镇定和坚强不屈。4、秦王在此事中的表现分为四个阶段:(1)欺诈:“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威压:“秦王谓唐睢曰:……轻寡人与?”(3)战争威胁:“秦王怫然怒……流血千里。”(4)屈服道歉:最后一段。、中故事情节的高潮是中第三段。6、 秦王与唐睢一见面就问唐睢:“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试从这一句话的语气和用词分析秦王是怎样一个国君:狡诈、盛气凌人、恃强凌弱、前倨后恭、骄横、狂妄。7、唐睢对曰:“否,非若是也。……岂有五百里哉?”唐睢说这些话时的态度是不卑不亢。8、“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将发兵攻打你们的国家,血洗安陵国。这是秦王对唐雎的恐吓。9、“与臣而将四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1)警告秦王,我将与前三位布衣之士一样马上杀死你。(2) 我为天下除一大害,天下人一定会感谢我,纪念我的。10、选最后一段中,“谢”和“谕”两个词表现了秦王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并用一个成语形容他的思想本质。秦王心里其实非常紧张恐惧,只好用暂时的认输道歉逃过这一关,由此可见他色厉内荏。11、唐睢出使秦国的背景是什么?秦王设下骗局,而安陵君看破了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睢出使秦国,意在修好。12、中表现秦王在唐瞧出使前后不同态度的词句有哪些?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13、作者塑造的唐睢是怎样的一个“士”?意图是什么?(1)有胆有识,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勇士。(2)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14、你是怎样理解中“彗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这些现象的?由于古人所处的时代科技不发达,容易产生唯心(迷信)思想,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实际上透过这种思想,我们可以曲折地理解古人的某些心愿和看法,这些异常现象正衬托了“士”的壮举。1、本讲述了唐睢不辱使命的故事,表现了唐睢不畏强暴的精神。16、 潜台词:(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你最好将你们的士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后果不堪设想。(2)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三个人,与你同归于尽。17、 唐睢是怎么样让秦王理屈词写的?从中可以看出盲睢是个怎样的人?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这怒”。其次,唐睢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刺杀秦王。最后,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可以看出唐睢是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18、外交人才的事例:(1)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2)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19、(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意思:呢疑问语气(2)而君冷子管寡人者,轻寡人与?吗质问语气(3)岂直五百里哉?吗反问语气20、唐睢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第二段的大意:唐睢坚定并严正地回答秦王的责问。21、唐睢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22、秦王初见唐睢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睢说话的?唐睢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睢,唐睢也同安陵君持一样态度,义正严辞的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23、秦王开始接受了唐睢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地?秦王没有接受唐睢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威胁唐睢。24、秦王问唐睢“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的用意是什么?威胁、恐吓唐睢,欲以强国之势,君主之威,凌驾于他人头上。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它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辱的意思是:辱没,辜负。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挟。唐雎面对秦王要挟时他以布衣之怒作答,列举专诸、聂政、要离的壮举,从气势欺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有胆有识的形象。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骄横、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26通读全,联系秦王的态度,简洁地概括他“易地”的目的。不费一兵一卒骗取安陵国土地。27划出中秦王对唐雎态度变化的句子,并简析他的性格。不悦→拂然怒→色挠。性格:前倨后恭。28读唐雎回答秦王的句子,并简析他的性格有勇有谋、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义凛然。29第三段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简析他这样做的目的。从气势上压倒对方,要仿效他们与秦王拼命。九、《〈孟子〉两》(九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他主张“仁政”以统天下,与孔子并称“孔孟”。一、书下注释:(1)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2)环:围。(3)池:护城河。(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心护身的盔甲之类。()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安居下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时是限制的意思。(7)固国不以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河的险要。(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9) 至:极点。(10)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11)畔:通“叛”背叛。(12)顺:归顺,服从。(1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所说的“得道者”。二、开头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中心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四、作者观点: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五、结构:1、 攻城一方占天时,却失败。守城一方占地利,天时不如地利2、守城一方占地利,却失败,攻城一方占人和,地利不如人和实行“仁政”(治理国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六、阅读题:(1)“人和”指“多助”和“天下顺之”,“人和”是施行“仁政”。(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 ”指施行“仁政”。(3)本写作的目的:利用打仗作例子,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施行“仁政”(4)“城民……之利”三句话为什么不能对调:“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治国的程序,须将前一阶段的事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目标,所以不能改变顺序。()作者连用两个“不如”有什么作用?强调人和的重要性。(6)“君子”指什么人?“委而去之”指的又是什么人?“君子”指“得道者”“委而去之”指的是“失道者”。(7)本反应了作者什么思想?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8)“道”是什么?有何意义?“道”指仁政,施行仁政就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一、书下注释:(1)发:起,被作用。(2) 畎亩:田间,田地。(3)举:作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并得到任用。(6)任:责任,使命。(7)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8)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11)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12)曾益加,曾,通“增”增加。(13) 恒过:常常犯错误。(14)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1)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6)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17)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18)面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19)入:指在国内。(20)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1)出:指在国外。(22)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23)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24)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二、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三、结构:1、列举几位贤人的事例说明人经受磨练才能有所成就2、正面个人角度反面国家角度>论证磨练的好处3、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作者观点:孟子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的人才观。(国家长盛不衰,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五、阅读题:(1)对忧患意识的看法:常处忧患,多经磨难,可使人奋发图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激发人的斗志。(2) 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苦其心志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行拂乱其所为。(3)“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在中的作用:承上启下(4)“是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指上述六人及与其相似的其他人,即能担负重任,有所人作为的人。(他们共同点:先经受痛苦的磨练而后方有所作为。)()第二段论述了什么道理?运用了什么谁论证方法?其中论证“死于安乐”的语句是什么?人处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往往要遭灭亡。正反对比论证。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6)结合本,就成都这方面谈看法。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练中形成,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难舍难分困苦的磨练。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忧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人要能够经受得住 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方能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了。(7)事例:屈原遭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成《史记》;孙膑被削膝盖骨后愤而作《兵书》。(8)名言: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9)两个含“喻”字的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10)列举六个人物的事迹,是为了说明: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艰苦的磨练。(11)概括第二段内容: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六、综合题:1、 孟子的语言特点:语言简练,概括性强,语言有气势,骈散结合,读起富有节奏感,多运用排比。2、两篇的不同点:《得…助》一在开头提出论点,然后用事实和道理加以论证。《生…乐》在结尾归纳出论点。补:对“人和”的体会:“人和”不是为人要和蔼可亲,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人和”就是同舟共济,通力合作,众志才能成城;“人和”上下一心,令行禁止,方能一致。只有“人和”,才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小康方能达到。十、《鱼我所欲也》(九下)一、选自《孟子告子上》二、书下注释:(1)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苛且偷生”的意思。(2)患:祸患,灾难。(3)如使:假如,假使。(4)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勿丧:不丢掉。(6)辟:通“避”躲避。(7)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8)羹:蒸成或煮成的汁状食品。(9)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10)蹴:用脚踢。(11)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12)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3)辩:通“辨”辨别。(14)何加:有什么益处。(1)奉:侍奉。(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17)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18)已:停止,放弃。(19)本心:天性天良。三、阅读题(1) 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全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2)叙议结合事例:南宋本年,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元军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成语:士可杀不可辱;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诗句:人生自上而下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祥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简短事例:战将关天培、邓世昌甘愿以身殉国;陈天华抗议外国侵略,不惜蹈海自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慷慨就义;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白面,贫疾而终。事例评论:天祥誓死不降元的故事。评论:他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在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下不屈服,是有的中国人中的一员,堪称大丈夫。(3) 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4)开头比喻论证的作用:以“鱼和熊掌”这两种具体事物比喻“生”和“义”这一对概念,形象地区别了“生”和“义”的价值高下,通俗易懂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第二段作者为何连举两个事例论证中心论点呢?作者用“不食嗟之食”的故事,赞扬了“义生于生”的普通人的可贵品德,属正面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追求高官厚禄的士人的“不义而贵”的可耻行为,属反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使说理更清楚,给人的印象更深刻,增强了的说服力。(6)“乡为身死而不受……得我而为”可以用一句话表示,作者为什么不用简单的语句表达呢?孟子善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它发成三句排比起。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这能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严词、理直气壮。(7)在孟子看,在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应挺身而出。?“所欲有甚于生者”(8)第二段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借代、反问、排比、对比,使作者的爱憎得十分鲜明,使气势磅礴。(9)孟子说:“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此处的“大丈夫”与中的“独贤者”这个词相同。(10)“义”包含哪些内容?孟子所说的“义”是儒家的谕首选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与“仁”“礼”“智”“信”并提,从中看,指的是“贫贱不能移,宝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节操。(11)中如何运用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展开论证的?全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把生与义对比,把死与不义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把苛且偷生,临难苛活的人和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对比,对前者否定,对后者赞颂。(12)“本心”指什么?这里的“本心”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心,是孟子所宣扬的“性善”说的“善心”。(13)孟子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时候都应“舍生取义”。你对此持什么看法?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是如此,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机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时,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牟取私利。他们丧失了原的立场和品德,孟子的话是有道理的。十一、《曹刿论战》(九下)一、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在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二部史学名著和学名著,这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本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本写的长勺之战与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二、书下注释:(1)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2) 间:参与。(3)鄙:鄙陋,这里指日光短浅。(4)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衣食所安,弗也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 ”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要把它别人。(7)对:回答。(8)偏:通“遍”,遍及,普遍。(9)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帛,丝织品。(10)加:虚报。(11)信:实情。(12)小信未孚:(这只是)小领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13)福:赐福,保佑。(14)狱:案。(1)虽:即使。(16)察:明察。(17)情:(以)实情判断。(18)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9)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打仗。(20)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21)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代曹刿。(22)鼓:击鼓进军。(23)败绩:大败。(24)驰:驱车(追赶)。(2)车辙:车轮轧出的痕迹。(26)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27)逐:追赶,追击。(28)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29)故:原因,缘故。(30)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3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32)再:第二次。(33)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4)测:推测,估计。(3)伏:埋伏。(36)靡:倒下。三、阅读题:(1)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2)“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3)中最后一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4)中表现鲁庄公急躁进军的句子是: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记述曹刿实地观察从而发现伺机时机的句子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表现曹刿关于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的句子是:夫战………故克之。()略写战争过程,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突出的主旨,表现非肉食者——曹刿的远谋,即远见灼识和军事才能。(6)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中起什么作用?从侧面表现曹刿的远谋。(7)鲁庄公认为战前需要做哪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1、详略得当2、语言精炼(9)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①战前的政治思想:取信于民;② 作战时有利地形时机:长勺;③进攻的有利时机:彼竭我盈;④追击的有利:辙乱旗靡。(10)“十年者,齐师伐我”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战争的性质、作战的对象。中第一段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 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11)“忠之属也”指小大之狱,虽不以能察,必以情,实质是取信于民。(12)曹刿说可以追击的原因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13)中第二段主要内容是写长勺之战的概况。(14)第三段描写曹刿的广告,在于表现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关于掌握时机。(1)鲁庄公:虽然政治上无远见,军事士急躁,冒进,但庄公作为一个君主,他能听从一个平民,曹刿的建议,并听从他的指挥,取信于民可见他的宽厚传递,虚心纳谏,他还算得上是一个明君。(16)鲁国能够取得这次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①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了民心,正如鲁庄公所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军事上指挥得当。便庄公能听从曹刿的,在齐人三鼓后才“鼓之”,在观察仔细后再“驰 之”。(即后发制人,选择有利的时机)(17)本记叙有详有略,详写的是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略写的是战争的过程,这样处理的原因是为了表现曹刿的远谋。(18)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请以本为据作简要说明。“小惠未biàn,民弗从也”和庄公答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后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19)为什么曹刿认为“忠之属也,”才是国君分内的事?以曹刿看,国君是为百姓做事的。这实际是作者借曹刿之口表达“以民为本”的思想。(20)“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2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22)曹刿不过一介平民,他的主动进见,参战对你有什么启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习曹刿的精神,关心国事,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效力。(23)鲁庄公取胜与齐威王战胜朝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共同点是他们勇于纳谏。(24)写乡人的话有什么作用?以乡人的冷漠消极反衬曹刿的关心国家威亡,积极参与战事,为国出力,同时暗示曹刿所论“小惠未biàn,民弗从也”。(1) 这篇立意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曹刿的形象。本写的事是齐便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鲁国的)。十二、《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一、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集,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是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十二册。《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笔流畅,生动活泼。书中说事常常动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在我国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二、书下注释:(2)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3)纳:接受。(4)修:长,这是指身高。() ì丽:光艳美丽。(6)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7)窥镜:照镜子。(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9)旦日:第二天。(10)明日:第二天。(11)弗如远甚:远不如。(12)美我:认为我美。(13)私:动词,偏爱。(14)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1)宫妇:宫里的妃子。(16)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17)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爱蒙蔽而不明。(18)面刺:当面指责。(19)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市朝,公共场合。(20)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21)时时:不时,有时候。(22)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23)期年:满一年。(24)朝于齐:到齐国朝见(齐王)。(2) 战胜于朝廷:在进行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敌国。三、阅读题:(1)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 ,再将家事与国事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成效。(2)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欲有求于我也。(3)写齐王纳谏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战胜于朝廷。(4)概括最后段的内容: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及取得的成效。()齐王纳谏的意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启示(齐王的故事):不管是一国之君,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关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或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从别人的回答中悟出了直言不易的道理。这段内容没有偏离中心,它是下方设喻说理的基础。(8)从第一段可以看出分忌是个爱美,但没有在中国人的吹捧中迷失自我,不沾沾自喜,善于思考的人。(9)这篇在写作上采用的是设喻明理的方法。(10)第一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第三段写的是齐王纳谏及其结果。(11)对“忠言逆耳”的理解,读了这篇,明白了忠言未必逆耳的道理。一方面,明智的人关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便不觉得忠言逆耳;另一方面,给别人提意见如果讲究点方式方法,忠言就不会逆耳。(12)什么是“战胜于朝廷”?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意思是:一个国家只要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齐国能做到这一点,一是有邹忌这样敢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能采纳群言,修明内政。(13)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妻子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14)门庭若市:本义“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形容的人多,热闹非凡。(1)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的启示:真诚坦率阐述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意见固然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不妨学邹忌,用委婉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16)邹忌用什么方式劝说齐王?为什么使用这种方式?邹忌讽劝齐王的方式是是: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朝廷类比。推理由小及大,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委婉规劝。之所以采用“讽”的方式,是因为直谏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这是由封建专制制度本身决定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