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44056
大小:268.50 KB
页数:59页
时间:2019-07-28
《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17、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课文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2、,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
3、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二、翻译句子1、两
4、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59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三、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答:“康乐”指谢
5、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四、填空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五、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
6、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1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
7、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
8、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59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