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doc

《渔父》教学设计.doc

ID:54953786

大小:3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5

《渔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渔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渔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渔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渔父》教学设计海门市三厂中学施春娟教学目标:1.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 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3.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2.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作者简介(课件)学生齐读: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 刘向 辑集的《楚辞》。首创“  骚体诗 ”,亦称

2、“ 楚辞体 ”。政治上,提倡“美 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共同回答,说出古义即可)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圣人不凝滞于物(二)特殊句式(找出句式标志)1.行吟泽畔。                            (省略“于”  状后)2.自令放为?                           

3、 (宾前  意念被动)3.是以见放。                           (宾前  被动“见”)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于”)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后“之”)6.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之”)(三)翻译(上黑板,字字对应)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三、探讨人物形象3(一)   两生分角色朗读,其

4、余读叙述部分(二)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品味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前后讨论)屈原:1.外貌、神态: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心力交瘁、忧国忧民2.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刚直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渔父:探讨渔父对屈原的态度: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5、----随遇而安、超然物外、潇洒豁达(三)   教师小结课件小结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屈原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四、研讨一(看课件)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独自在江边。(看图)他在干吗?看着远方郢都城破的硝烟,他在思考,他将何去何从?Tobeornottobe,这是个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的问题。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巨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在

6、《屈原列传》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这个结局让我们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吗?学生探讨:除了死以外,屈原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探讨可能性。选择一:“渔父说”---心不自由,形岂能隐?(性格特征)选择二:“司马迁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想:楚国的富强)选择三:“伍子胥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想:楚国的富强)小结:是啊,正是屈原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理想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其它选择。所以,纵身一跃是他必然的选择。与其把他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看成是他与黑

7、暗社会的抗争,看成是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对高远理想的捍卫。五、研讨二屈原、渔父、司马迁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动笔写两分钟)调查学生选择情况。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三个人面对这一难题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是选择壮烈的死,以死明志,显示了他不屈的气节;司马迁选择勇敢的生,以生践志,体现了他坚韧的意志;渔父选择超然的活,以隐守志,彰显了他自由的灵魂。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全班选渔父的占了60%,选择屈原的只有区区4个。4班基本类似。这说明什么问题?为何会现在社会会有那么多人选择

8、渔父?六、布置作业1.为何选择渔父的人这么多?2.本文的渔父可以说是后代文学作品中渔父形象的开端,请选两三例(如渔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进行比较,深入理解“渔父”这一形象。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