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课件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课件

ID:5493831

大小:1.16 MB

页数:44页

时间:2017-12-13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课件_第1页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课件_第2页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课件_第3页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课件_第4页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第一节 解热镇痛药AntipyreticAnalgesics解热镇痛药的作用?解热使发热的体温降至正常?镇痛对慢性钝痛有良好的作用常见的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等解热镇痛药的作用部位?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可能的作用机理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的活性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e,PG)的生物合成一种导致发热的物质解热镇痛药与镇痛药比较作用部位作用靶点镇痛效果成瘾性解热镇痛药镇痛药外周中枢环氧酶阿片受体只对慢性钝痛有良好的作用创伤性剧痛内脏痛无有分类(结构)?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2、)?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吡唑酮类(安乃近)思考题:1.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在生产和储存的过程中可能引入或产生哪些杂质,如何鉴定?2.aspirin与扑热息痛有哪些区别?一、水杨酸类?在公元前十五世纪Hippocrates描述了咀嚼柳树皮可以减轻疼痛发现-早期历史发现-早期历史?在1838年SalicylicAcid首次从植物提取出来。发现–水杨酸?1860年Kolbe合成?开辟了一条工业生产的道路发现?乙酰水杨酸于1853年被合成?但40年后(1899年)才由Bayer公司的Dreser应用于临床,改名为阿司匹林(Aspri

3、n),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阿司匹林Aspirin结构和化学名?又名:乙酰水杨酸?化学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理化性质1、水解遇湿气即水解水解生成SalicylicAcid弱酸性,微溶于水,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理化性质2、氧化SalicylicAcid较易氧化酚羟基被氧化成醌型有色物质空气中可渐变为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水溶液变化更快碱、光线、升高温度及微量铜、铁等离子可促进反应进行。理化性质3、鉴别反应-1?Aspirin的水溶液加热放冷后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堇色理化性质3、鉴别反应-2?Aspirin

4、的碳酸钠溶液加热放冷后?与稀硫酸反应析出白色沉淀,并发出醋酸臭气合成SalicylicAcid?未反应的原料?产品储存水解产生SalicylicAcid?检查法:用铁盐产生紫堇色,检查游离SalicylicAcid的存在杂质1?合成中可能有乙酰水杨酸酐副产物生成可引起过敏反应含量不超过0.003%(W/W)时,则无影响杂质2乙酰水杨酸酐?药典规定应检查碳酸钠中不溶物其它杂质阿司匹林的体内代谢?代谢主产物为葡萄糖醛酸或甘氨酸的结合物,并以此从肾脏排出体外阿司匹林的作用百年来的临床应用,证明为有效的解热镇痛药?现仍广泛用于治疗伤风、感

5、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作用靶点?不可逆的花生四烯酸环氧酶抑制剂?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具有强效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老药新用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最近研究还表明:对结肠癌有预防作用其应用范围不断被拓展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呈弱酸性,解热镇痛作用比水杨酸钠强,副作用相对较小,但若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时仍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胃及十二指肠出血等症状游离羧基存在将Aspirin制成前药(盐、酰胺或酯)水杨酸酰胺保留镇痛作用,对胃肠道几无刺激,但抗炎作用也基本消失。水杨酸衍生物双水杨酸酯利

6、用前药设计原理,修饰了药物分子中的游离羧基,减少了药物口服后对胃的刺激性,在体内被吸收后经酶分解产生药物的有效成分而发挥药效。Aspirin衍生物利用水杨酸和阿司匹林中羧基的酸性,将它们制成盐的形式阿司匹林铝水杨酸胆碱赖氨匹林由于胆碱的存在,加速了水杨酸的吸收,其解热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大5倍,口服吸收比阿司匹林迅速,且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小成盐,水溶性增大,可以制成注射剂使用,避免了胃肠刺激,且起效快,血药浓度高。在胃内几乎不分解,进入小肠才分解成两分子乙酰水杨酸,故对胃几无刺激。Aspirin衍生物贝诺酯(扑炎痛)前药原理和拼合原理

7、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对胃无刺激在体内分解又重新生成原来的两个药物共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协同前药贝诺酯的副作用较小适合老人和儿童使用。Aspirin衍生物在水杨酸的5-位引入芳香环,可以增加其抗炎活性二氟尼柳(Diflunisal)抗炎和镇痛活性均比阿司匹林强4倍体内的维持时间长达8~12h胃肠道的刺激性小可用于关节炎,手术后或癌症引发的疼痛的治疗。二、苯胺类?在1886年发现乙酰苯胺具很强的解热镇痛作用,称退热冰并在临床上使用。其毒性太大高剂量可导致出现高铁血红蛋白和黄疸在临床上已不用发现发现苯胺在体内代谢得对氨基酚,具有解热镇

8、痛作用,但毒性较大。随后发现对氨基酚的羟基被醚化后,药理作用增强而毒性降低,在1887年合成非那西汀(Phenacetin),对头痛、发热、风湿痛、神经痛及痛经等效果显著,曾广泛用于临床70年代发现Phenacetin对肾有持续性的毒性并可导致胃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