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ID:5490654

大小:1.01 MB

页数:83页

时间:2017-12-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_第1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_第2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_第3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_第4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自1967年Ashbaugh报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以来,在过去的近30年中,尽管在机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治疗仍未能取得突破。因此对ARDS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依然是重症医学的主攻方向。◆ARDS定义ARDS是由于多种原发病和诱因作用下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以非心源性肺水肿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代

2、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Anti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CARS),在肺部的表现,其病理基础是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常引发或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Failure,MOF),是临床常见的急危病。◆相关概念SIRS:临床特征:(1)过度或未受控制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各种致病因子引起体内多种炎性介质

3、或称为前炎症反应细胞因子(ProinflammatoryResponseCytokines,PIC)的过度释放,如TNF、IL-1、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氧自由基(OR)、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白三烯)等,并导致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2)高动力循环状态,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3)持续高代谢状态,表现为通气量与氧耗量增加;血糖和血乳酸增高,蛋白分解加速等。据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危重病医学会建议,其诊断标准为:≥下列2项即可诊断SIRS:①体温>38℃或<36℃;②

4、心率>90次/min;③呼吸急促>20次/min,或通气过度,PaCO2≤4.27kpa(32mmHg);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10。ALI:为ARDS同一病理过程的早期阶段。MODS:指在急性疾病时,出现≥2个脏器功能障碍,引起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衡的一个综合征。◆病因学临床上病因复杂多样,有直接造成的原发性ARDS,也有间接诱发出现的并发性ARDS。原发性、继发性错综存在,互为影响,构成病因达百多种。①血流动力学障碍,如多种病因的休克;②感染,

5、内毒素血症;③创伤;④吸入各种液体;⑤药物过量或中毒;⑥吸入各种有害气体;⑦血液系统疾病,如DIC、;⑧代谢性疾病;⑨其他如:胰腺炎、反复输注白细胞、脂肪栓塞、脑损伤、子痫、心脏复律后、放射性肺炎等。ARDS最常见的病因是脓毒血症,占25%~42%,多发性创伤约占5%~8%。◆发病机制◆前炎症反应细胞因子(PIC)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前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大量释放。目前认为PIC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L-2、血小板活化因子(PAF)、γ-干扰素(IFN-γ)和磷脂酶A

6、2(PLA2)等,其中主要为TNFα。PIC进一步激活多核白细胞(PMN)和内皮细胞等效应细胞,并释放氧自由基(OR)、蛋白酶等加速花生四烯酸(AA)代谢,并释放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等炎症介质、脂质代谢产物、溶酶体酶等炎症介质,形成瀑布效应(Cascadeeffect).◆二次打击”学说与瀑布效应严重创伤、烧伤、严重感染、大手术、脓毒性休克、肠道细菌移位失血后再灌注、大量输血等均可构成第一次打击、使机体免疫细胞处于被激活状态;如出现感染等第二次打击,即使程度并不严重,也可引起失控

7、的过度炎症反应,首先Mφ的被激活,并大量释放PIC;然后又激活PMN等效应细胞,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再激活补体、凝血和纤溶系统,产生瀑布效应,形成恶性循环,引发ARDS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高动力循环状态及失控的过度炎症反应。其次,OR是重要的炎症介质之一,Mφ和PMN等细胞被激活后,可释放大量OR,而OR又可使Mφ和PMN在炎症区聚集、激活,并释放溶酶体酶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OR包括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和单线态氧(1O2)。H2O2,虽不是OR,却是一种毒性氧。◆肠粘

8、膜屏障衰竭与细菌移位胃肠道的完整性是分隔机体内外环境,使细胞免受毒素侵袭的天然免疫屏障。创伤、休克、应激、缺血再灌注和禁食等均可导致胃肠粘膜损伤,引起炎症反应中持续性刺激,造成胃粘膜屏障衰竭与细菌移位。胃肠粘膜对缺氧再灌注的反应非常敏感,而又极易出现缺氧现象,故往往在危重病人的早期阶段,便发生胃肠粘膜屏障衰竭和细菌移位。故发病早期,胃肠道亦是易受损的器官之一,尤其是胃肠粘膜屏障功能受到破坏后,不但导致胃肠道内的细菌移位和内毒素的吸收,而且可发生肠源性肺损伤并激活效应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