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三重境界(杨娟2013论文).doc

《独坐敬亭山》三重境界(杨娟2013论文).doc

ID:54723961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0

《独坐敬亭山》三重境界(杨娟2013论文).doc_第1页
《独坐敬亭山》三重境界(杨娟2013论文).doc_第2页
《独坐敬亭山》三重境界(杨娟2013论文).doc_第3页
《独坐敬亭山》三重境界(杨娟2013论文).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独坐敬亭山》三重境界(杨娟2013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独坐敬亭山》心境的三重境界——《独坐敬亭山》别解杨娟内容提要:《独坐敬亭山》历来被解读为表现了天才诗人的一种旷世的孤独感。这是基于“作者先行”的解读,正是对于作品本身的遮蔽。《独坐敬亭山》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这首诗表达了心灵的多维的、立体的、瞬息万变的奇妙特质。人的心灵是何等的奇妙复杂,瞬息不同,因此,基于人心灵的艺术才能历久弥新,才能永远焕发生机,才能永远引人入胜啊。而这首诗,笔者认为,更珍贵的艺术价值,就是如阳光下的棱镜一般,折射出了人心灵瞬息之间的某种东西。而这种心灵的奇妙结构,姑且强名

2、之曰:《独坐敬亭山》心境的三重境界。关键词:作者先行心境的三重境界相看照亮一.回归作品本身——千百年的误读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来到敬亭山一共七次,那么,这首诗是写于什么时期呢?如果这首诗写于753年,这正是李白第一次来到选成,他正值中年,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初到宣城

3、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普遍认为,这是李白最后一次登临敬亭山时写下了这首诗。年逾花甲的李白经历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经历了带罪流放之后,李白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此刻,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千年后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一个放逐的人,他应该是失落、郁闷、孤独的吧。那么,他这段时间内所有的作品都应该是灰暗的,当然这首诗也毫不例外吧?历来,大家,当然也包括众多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认为的。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于是百度百

4、科给出了一个大家都认定的说法:《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笔者认为,以作者某个时间段的心情“先行”与作品本身的做法,本身是值得商榷的。若说表现了旷世的孤独感,那么这首诗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差距还是

5、蛮大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仅仅两句把人在“时间”中的孤独感道尽。那么李白的这首诗为什么会流传千年而魅力不息呢?这一切,要拒绝“作者先行”和“主题先行”的理念对于这首诗歌的遮蔽,要回到这首诗本身,还原这首诗本身。二.阳光下的棱镜——《独坐敬亭山》心境的三重境界诚如前面所述,要想还原,就要先“去蔽”。心境又叫心情,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心境,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使事物都染上某种色彩。但是不是一段时间的心境如此,

6、每时每刻“心灵”都会是这样一种心境呢?显然,以我们自己的经验可知,未必是这样。比如说,我今天很累,很疲惫,但当我进入课堂,我仍然精神高亢,每每如此。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人一段时间的心境是怎样的,他的每时每刻未必必须是这个心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一个例子,朱自清在当时的心境是烦闷的,但当他一个人漫步荷塘月色之中时,荷花的美,朦胧的月色,使他暂时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尽管他还是感觉“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是他毕竟在瞬间体验到某些超出心境的某种奇妙的体验。那么,李白在《独坐敬亭山》时到底

7、经历了什么奇妙的体验呢?让我们回到这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两句营造出了一个清冷寂静的时空。“众”和“孤”相对应,所以这里的“独”更多表示“数量”,表示与“众”相对的“孤”,是“一”的意思。一朵云儿在天上独自悠闲地飘来飘去。“闲”字对于理解李白的心境很关键。“闲”的又岂止是云?若没有一颗悠闲的心,又怎能会在“众鸟高飞”的时候“悠闲”地看云看山呢?当然,或许可以理解为李白就是这朵悠闲的云,在“众鸟”所代表的高力士之流“高飞”之时,他自我放逐,成为一朵孤独悠闲的云,归于山林诗歌,自得其乐。或

8、许李白写此诗时有这层意思,又或许没有。前两句的鸟飞云去,世界安静了,孤独了,这是第一重境界。此时“我”便超出了“平常的社会的自己”,瞬间进入一种类似“出世”的境界,一种平静、从容的心境中。在这种心境中,人开始摆脱社会世俗的念想,开始“看”山,开始平静得悠闲地审视自然。自然中的美,在一个瞬间内收藏,凝固。这是第二重境界。连原本不会“看”的山此时也在“看”诗人,物我交融,我与自然亲切地“看”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啊。这是一种类似“禅意”的境界。在这人山的“相看”中,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