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723951
大小:3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布者:张慧发布时间:2013-09-0716:14:47 导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过程与方法:1、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2、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导学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导学难点:1、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导学方法:读、探、析结合。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学生自学一节课,交流探讨、反馈一节
2、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课)一、 预习目标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照课后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喜欢的佳句,谈谈自学后的感受和体会。二、预习过程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积累划出的句子,完成练习的第2-3题。2、 了解“孟子”及《孟子》,并进一步读课文。(1)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预习笔记本中,完成练习第1题。(2) 诵读课文。声音要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气势。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坐着、下位
3、读都可。3、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文。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词的用法和含义。(完成练习第4题)4、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本上。教师可强调以下问题:(1)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又是什么?(2) 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5、自由交流,解决疑难。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题。(以青蛙实验引出课题)(出示课件)2、释题。(谁能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3、学生简
4、介作者与作品。★ 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 。孟子主张施行“ ”,以统一天下。★《孟子》是一部 的书。现存 ( )篇,是 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 ”之一。四书即《 》《 》《 》《 》二、明确目标(出示课件)三、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字词过关情况。(1)字音。
5、(课件出示字词)给下列加粗字注音:a.舜发于畎亩之中( )(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d.法家拂士( )e.曾益( )f.百里奚( )(2)交流通假字掌握情况。(课件出示)注意下列字词的特殊用法:(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解释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 ,解释为 (3)入则无法
6、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 ,解释为 。四、读文译句(课件出示朗读要求)1、指名读课文。2、按节奏齐读课文。(节奏见课件)3、边读边译课文。(注意练习4的解答)五、小组合作探究、交流。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进行推论的?所列举的六位圣贤有何共同点?3.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六、引申拓展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2、你还
7、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板书设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