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长效机制研究

论文:长效机制研究

ID:5471751

大小:91.50 KB

页数:42页

时间:2017-12-14

论文:长效机制研究_第1页
论文:长效机制研究_第2页
论文:长效机制研究_第3页
论文:长效机制研究_第4页
论文:长效机制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长效机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摘要:文章通过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及农民培育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农民培育的先进模式和方法,提出了形成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长效机制的建议和措施。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长效机制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6YJ25。项目主持人:张海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十分突出地摆在了社会发展的前沿,“三农”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和国

2、家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延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业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保障。2004年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决定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充分体现了国家适应新农村建设形势需要、加强培育新型农民的决心和信心。江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任重而道远。如何顺利完成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将直接影响到江西社会

3、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本文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及农民培训的现状入手,结合国内外农民培育的方法和模式,提出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的长效机制。一、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及农民培育的现状(一)江西省农村劳动力现状截至2009年底,江西省常住人口为4432.16万人,农村人口约2518.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6.82%。农村人口中,劳动力约占70%。农村劳动力呈现以下特点:1.农村劳动力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江西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率逐年递减,已由1978年的83.25%降为2009年底的56.82%。近几年来,虽然全省总

4、人口数呈缓慢增长态势,但农村人口数却开始逐渐下滑,如2009年全省农村人口比2008年减少了61.86万人,农村劳动力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全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使得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农村人口绝对数减少,农村劳动力随之减少;其次,计划生育的多年实施与宣传已经改变了年轻一代农村人的生育观,计划生育由强制执行到主动接受,多生超生的现象已经不多见,这也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再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农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镇劳动力。2.农村劳动力素

5、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建国前相比,江西省农村劳动力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后恢复高考前。建国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中的文盲比率高达90%以上,建国初期,我国采用结合农村实际和贴近农民生活的灵活多样的方法大力推行扫盲运动,在短时间内较大幅度地改变了农民不识字的状况。第二阶段,恢复高考后至1982年江西省实施联产承包制前。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比以前虽然有所好转,但在人民公社这种制度下,农村赚口粮必须靠挣工分来实现,因此很多农村孩子都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仍然很低,小学

6、文化程度的农民都不多。第三阶段,1982年至1986年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前。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不需要再个顶个地靠挣工分来养家糊口,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均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第四阶段,1986年至1999年高校扩招前。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及普及,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年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可以达到初中水平,有一部分还能达到高中或职高水平。第五阶段,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至现在。1999年高校扩招,使得原来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受到的高等教育变得更为

7、普及,高等教育的普及虽然促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劳动力转移,但也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仍然回到了农村劳动力队伍中,这使得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很多独立学院和高职的增加,很多农村劳动力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教育和培训。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新的特点。1982年江西省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明确提出发展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涌入城市。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

8、点: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比率逐年递增。这主要是由人口基数不断增长,工业化等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农业生产劳动效率提高,单位面积劳动力需求量下降;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收入大大高于在家务农的收入等原因造成的。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趋向年轻化、高素质化。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职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