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激活课堂.doc

巧设问题激活课堂.doc

ID:54242174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15

巧设问题激活课堂.doc_第1页
巧设问题激活课堂.doc_第2页
巧设问题激活课堂.doc_第3页
巧设问题激活课堂.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巧设问题激活课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巧设问题激活课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我想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学生从小学伊始就接触语文课堂,到高中也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了,尽管各学段的教师授课内容和风格不尽相同,但学生恐怕怎么也得对语文课堂产生一些“审美疲劳”了吧!并且,进入高中阶段后数学和英语等学科会大量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语文又因投入多见效慢而被学生普遍忽视,结果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境地。因此,我觉得,设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把失去的“阵地”给夺回来,已成了语文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针对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特点,善于运用问题,激活语文课堂,我认为这是教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有

2、效途径。而且,善用问题的这种启发式教学,也符合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和备课组的同仁们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与尝试。一、要善提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怎样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呢?一般地说,所提问题必须紧紧抓住课文中事物的内在联系或线索,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教鲁迅的《祝福》一文时,关于课题就可设这样几个问题来让学生预习思考:1、课文以祥林嫂为主人公,为什么课题叫《祝福》而不是《祥林嫂正传》或其它呢?2、“祝福”与主人公的命运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3、“祝福”倒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它与我们农村里现在仍保留的“请祖宗”是不是一回

3、事?如有不同,两者的不同又在哪里呢?对于上述问题,学生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课前积极准备,课堂上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教师也就势加以合理引导。如此一来,学生既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有了深入的理解,又对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地位有了准确的认识,顺带还对身边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提问效果往往会超出教师的预期。二、要善于变中求新提问题。同一个问题,由于问法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大不一样,故提问题应尽量避免“是不是”、“怎么样”之类的老调,或一般化、概念化的毛病。如教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为了研究文章结构,教师一般会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全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而

4、我而一反常规地发问:“这篇散文是由几幅优美的风景画组成的,大家找找看,文中共有几幅画?每幅画你能否给它一个合适名称?”问题出来后,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思考,很快锁定了“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等画面。不难看出,前者是按老路子提问,容易使学生感到腻烦,而我的提问则别开新角度,能在变中求新,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三、要善于有目的性地提问题。课堂上,我们设计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比如有的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

5、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反而难以回答。反之,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我在上《铃兰花》这一课时,先给学生们投影展示了一组玫瑰、康乃馨、马蹄莲等常见花卉的美丽图片,在学生们啧啧赞叹时,我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些花在日常生活有什么美好的寓意吗?”顿时下面一片七嘴八舌,在他们对这些花卉的寓意产生浓厚兴趣后,我又投影了一幅铃兰花的美图,学生们惊叹于铃兰花的圣洁美丽,我就势提问:“有谁认识这种花吗?它在生活中又有何美好的寓意呢?课文为何以它为题?想要告诉我们一个怎么的故事呢?”如此,几个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又涵盖了整个一

6、堂课的教学内容,真可谓是一线穿珠了。四、要善于诱误中提问题。诱误提问也是一种技巧。诱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陷入谬误中去,再诱导他们从谬误中回到正确的理解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我教《祝福》时问学生:“《荷花淀》里有个水生哥,水生哥的名字是什么?”学生答:“水生!”再问:“那么祥林嫂的名字呢?”学生答:“祥林!”过了一会,全班都笑了起来,因为答错了。祥林嫂的名字不叫祥林又叫什么呢?原来她没有名字,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同样,在教《阿Q正传》时,我问学生“阿Q姓什么叫什么呢?”有学生想都没想就说:“姓阿,叫Q呀!”“不对,有姓阿的吗?”有人马上提出来

7、不同意见。“是有这个姓,不过要在千家姓里才能查到,汉族人也是极少姓这个的。”我作了一下补充。“那也不应该叫Q呀,中国人好像没这样取名字的吧?”又有学生表示反对,并且下面一片附和之声。是啊,这人应该不是“姓阿叫Q”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这样来称呼他呢?原来他也是姓名不详的,原来他是混同于众“庸人”中普通的一个,只能随意给他个称呼罢了!这就自然引出了对阿Q形象普遍意义的思考。这样设问,给学生的印象就特别深刻。五、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学贵有疑,“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宋•张之厚)。教师不仅要在有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