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巧设情境激活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巧设情境激活教学——同一节课不同教学引起的教学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在犬力推进索质教育,倡导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今犬,如何让数学课这门理论性、知识性、和现实性和对较强的学科教学鲜活起来、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愉悦、积极的学习情绪和状态,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必须认真思考和应该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我在观摩教学中所收集的一则教学案例以及自身一个教学案例,希望通过案例的反思来把握当前部分教师解决此问题的现状,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案例h(浙教版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二次函数的图象”第
2、一课时)一位与我同级段老师在上“二次函数yp/的图象”这节课时,是这样引导的:教师:你们能不能通过观察y=x?解析式,立即说出哪个点一定在图象上?学生:(异口同声)原点。教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能力真好!那你怎么知道原点一定在图象上呢?学生1:因为它的横、纵坐标满足解析式。教师:很好。当x取一个确定的值,你能不能算出相对应的值?学生:(异口同声)能。(教师拿出表格里,把自变量x的取值一一填好,再让学生依次计算出相对应的y值。)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它们的图象是用什么方法画出來?学生2:描点法。教师:那你述记得描点法的步骤?学生3:列表、描点、连线。教师:很好
3、。这里的连线是用光滑曲线按照x由小到人的顺序连接起来,人家要引起注意评析:1、引入课题是不错的,可以说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的氛围。但对于画图象的“列表”这一步骤,把口变量取好后,再让学生依次计算岀相对应的值。这样做很省时省事,但却错失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契机。对学生來说,第一次画一个新函数的图象是一个试探、摸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是盲目,而应该有一定的理性分析。2、函数图象画法在大多数教师看来,不过是一次约定俗成的惯性下进行的一次“程序教学”,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也脱离不了此框架。这样教学仅仅获得只是知识的浅层,这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后來这一课题我是从解析式入手,因为函数的图象、
4、性质既然是冇解析式决定的,那么其实质就是要剖析解析式y二/的特征。而y=x'2图象是一个轴对称图形,那么就应该有规律地取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下面这节课。教师:你们能不能通过观察的解析式,立即说出哪个点一定在图象上?学生:(异口同声)原点。教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能力真好!那你怎么知道原点一定在图象上呢?学生1:因为它的横、纵坐标满足解析式。教师:很好。原点是图彖上很重要的一点,你还能说出图彖上其他的点吗?学生2:点(1,l)o老师:谁还能接着说出图象上与点(1,1)对应的那个“双胞胎”的点?学生3:点(-1,1)。学生4:点(-1,-1)o老师:(转向学生4)你为什么认为是点(-1,-l
5、)o学生4:感觉都应该是负的。(一同学举手,表示有不同的意见)学生5:如果是点(-1,-1),这个点满足函数解析式吗?当x二-1时,出解析式我们知道y二2,而不是-1。可见点(-1,-1)不是图象上的点,而应该是点(T,l)o(课堂气氛高涨,学生们高呼“对呀”。)老师:大家都很会动脑筋。(接下来,学生又说出了(2,4)和(-2,4)两个点。)老师:请观察,(1,1)和(-1,1)这两个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学生6: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教师:(2,4)和(-2,4)这两个点呢?学生:(异口同声)也一样。老师:把这些有特征的点在直角坐标系描出来,(停顿一会儿)能用线段连接吗?学生:(少数
6、)应该可以吧。学生7:这样画不对。例如,把点(0,0)和点(1,1)连接起来,我们学习过一次函数,知道过这两点的直线的解析式是y二x的图象,但老师让我们画的是y二^的图象,而y二x与y二/是两个不同的函数,所以不能用线段连接。(学生鼓掌表示赞许……)反思:1、画图象是初中阶段研究函数性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打开“二次函数”全章学习之门的钥匙。画图象不仅仅是一个操作层面的问题,它还关系到如何提高学牛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画图彖这个平台,既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更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第一个案例只停留在“画好”的水平上,第二个案例是在学生“画好”的基础上,能
7、够进一步“画懂”。显然,第二个案例注重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的教学内容里,这样的契机不胜枚举。2、在第二个案例中,我把对称点比喻为“双胞胎”,这是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和思维的特点,它冇利于洋生的理解和记忆。但同时又要注意比喻不能代替概念。比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血形象生动,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学生“望文生义”,有学生把点(-1,-1)当作要找的点就是这个原因。另外,学生学习吋往往不够深入,满足于一知半解,解题吋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