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240908
大小:413.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4-15
《内江二中高2014级第四学期第二次月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内江二中高2014级高二(下)六月月考试题(文科数学)一.单选题(每小题5分,共10小题.请将正确答案涂在机读卡上.)1.“成立”是“成立”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函数的图象在点处的切线的倾斜角为()A.B.C.D.3.方程为参数)所表示的曲线是( )A.圆 B抛物线 C直线 D抛物线的一部分4.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A.B.(0,1)C.D.(1,0)5.已知双曲线的两个焦点恰为椭圆的两个顶点,且离心率为2,则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A.B.C.D.
2、6.抛物线的焦点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且它们的交点M到F的距离为,则椭圆的离心率为()A.B.C.D.7.已知;,若12是真命题,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A.B.C.D.8.已知函数在处取极值,则=()A.9B.C.D.9.直线和圆交于两点,则的中点坐标为()A.B.C.D.10.已知中心在原点的椭圆与双曲线有公共焦点,左、右焦点分别为,且两条曲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是以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若,椭圆与双曲线的离心率分别为,,则的取值范围是()A.(1,) B.(,) C.(,) D.(,+)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5小题,答案填
3、在答题卷相应位置)11.设,且,则。12.已知两曲线参数方程分别为和,它们的交点坐标为.13.若函数在区间恰有一个极值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14.已知双曲线,直线与该双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则k=.(写出所有可能的取值)15.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F,准线为l,过F的直线与该抛物线交于A、B两点,设于于为弦AB12的中点,则下列结论:①以AB为直径的圆必与准线l相切;②;③;④;⑤..其中一定正确的有(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三.解答题(6个小题,共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6.设:实数满足,其中,命题:
4、实数满足(1)若,且为真,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12分)17.设椭圆的普通方程为(1)设为参数,求椭圆的参数方程;(2)点是椭圆上的动点,求的取值范围.(12分)18.设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Ⅰ)若是第一象限内该椭圆上的一点,且,求点的坐标。(Ⅱ)设过定点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且为锐角(其中O为坐标原点),求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12分)1219.已知函数;(1)若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求实数的值;(2)当时,求证:当时,.(12分)20.已知双曲线的渐近线
5、方程为,左焦点为F,过的直线为,原点到直线的距离是(1)求双曲线的方程;(2)已知直线交双曲线于不同的两点C,D,问是否存在实数,使得以CD为直径的圆经过双曲线的左焦点F。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分)21.已知函数,.(其中为自然对数的底数).(1)设曲线在处的切线与直线垂直,求的值;(2)若对于任意实数≥0,恒成立,试确定实数的取值范围;(3)当时,是否存在实数,使曲线C:在点处的切线与轴垂直?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分)12内江二中高二数学(文)六月月考试题(试卷满分150分,时
6、间120分钟)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5小题,答案填在答题卷相应位置)11.12.13.14.15.三.解答题(6个小题,共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6.(本题满分12分)17.(本题满分12分)1218.(本题满分12分)1219.(本题满分12分)20.(本题满分13分)1221.(本题满分14分).1221.参考答案16.解:(1)当=1时,:2分:4分∵为真∴满足,即6分(2)由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8分由知,即A=由知,B=10分∴BA所以,且即实数的取值范围是12分考点:
7、充分条件,命题真假点评:解决的关键是能利用集合的关系来判定充分条件,以及结合复合命题的真值得到x的范围。属于基础题。17.解(1)由,令可求出椭圆E的参数方程。(2)根据椭圆的参数方程可得,然后易得.18.解:(Ⅰ)易知。则,12联立,解得,(Ⅱ)由图分析可得所求直线斜率存在,设联立由得①又,又②综①②可知考点:椭圆方程性质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点评:直线与椭圆相交时常联立方程,利用韦达定理转化较简单,条件中将转化为向量表示,进而与A,B坐标联系起来,即可利用韦达定理19.解,要证,即证,令,,,在,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导数研
8、究函数的单调性,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12点评:中档题,本题属于导数应用中的基本问题,证明不等式,往往通过构造函数,确定函数的最值,达到证明目的。本题利用分析法,将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转化,实现了化难为易。20.解:(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