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教学设计.doc

《雷电颂》教学设计.doc

ID:53953283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1

《雷电颂》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雷电颂》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雷电颂》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雷电颂》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雷电颂》教学设计基本信息案例名称《雷电颂》科目语文教学课时1课时备课教师郑金林教材分析《雷电颂》主要教学目标是: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学情分析本课虽是一篇历史剧,但教材似乎有意淡化它的戏剧文学的体裁特点,更有意把它当作一篇颇具震撼力的内心独白的散文诗来欣赏。学生在本课之后,对于表现手法和语言等方面有了初步的接触。教学策略与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主要采用听朗读,学生朗读法,质疑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2.多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这篇内心独白。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鞭挞”等词语,了解屈原与作者。(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象征手法,使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凝练。2.理解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艺术表达效果和激情澎湃的语言。(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体会

3、象征手法,使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凝练。教学难点:理解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艺术表达效果和激情澎湃的语言。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情景导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端午习俗:划龙舟、吃粽子等。上面的内容跟谁有关联?学生猜想这位伟人并初步感知其伟大魅力。学生初步感受“屈原”伟人的形象。 作家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  1学生听朗读,自读课文。2简介屈原,作者郭沫若及其代表作。3简介《屈原》历史剧,本文是选自第五幕第二场。4简介写作背景。5检查预

4、习:“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初步感知相关知识,以便更好理解文章。文本探究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整体感知: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理清思路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填表格,理解象征手法)4.屈原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5.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6.读读文章,本文激情澎湃,震憾力强,是如何做到的?7.品味语句(例句见课件)学生探究感悟,教师点拨。整体感知,具体感悟。学生从整体感知到具体感悟,从内容到语言。读一读听读——朗读听读,齐读,自由朗读。学生在听读

5、、朗读中感悟理解内容。写一写选用以下方法,写一段激情澎湃的语言,赞美伟大的祖国。学生在练一练中再次感悟激情澎湃的语言。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教学总结 1.归纳主题2.小结写作意图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掌握文章内容与写作意图板书设计 雷电颂郭沫若象征 风雷电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人民群众“土偶木梗”的群像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的

6、斗争精神的人。“借古讽今,古为今用”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教学设计中,探求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途径,就想让学生先感知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文章内容语言激情澎湃,但学生不易理解作品在当时的现实意义。需要让学生反复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教学反思1.由于文章离学生时代较远,学生较难理解作品及其在当时的现实意义。需要交代时代背景,并在听读、朗读中感知并理解内容。2.还需强化学生的有感情的朗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