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817399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7
《张秀娟“三段式”教学案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红军小学“三段式”自主学习实践研究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怎样滚得远学科数学执教者张秀娟年级四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2.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交流等活动,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远。3.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
2、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教学难点:如何使实验更精确,并对实验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教学准备硬纸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板、计算器等。教学过程具体内容学法(目的)课前参与用圆柱形物体在斜坡上进行滚动几次,看看怎样滚得远。提前参与,为活动课做好准备。课中探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我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思考:怎样把物体从车上搬下来?然后进行猜测: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测,引出课题《怎样滚得远》。二、合作实验,探求结
3、论此环节我分四部分完成:1.猜测:(1)你认为斜坡的角度大一些滚得远,还是小一些滚得远呢?(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2)课件出示:有三个不同的斜坡,它们是用同样的木板搭成。现把同样的物体从这三个斜坡上滚下来,你认为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得最远?(教师让学生先猜想,再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通过出示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问题,让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通过让学生的猜想,激发孩子们做实验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验证”的想法。课中探究(3)如何验证?2.实验(1)实验步骤(看课本图片)①说说做这样的实验需要那些步骤吗?根据同学们的叙
4、述,把这些步骤概括为:搭一搭、滚一滚、量一量(出示课件)②引导学生说出在实验的过程中有那些细节需要注意?③说说小组内人员的分工。(2)教师操作示范,发现用平均数的方法记录距离比较合理。(3)选角度为了保证实验的可信性和公平性,老师给大家几个度数,然后进行实验。(4)各小组学生分别做30度、45度和60度角的斜坡实验。老师观察指导,对个别有困难的组员给予及时帮助。三、结论通过学生的汇报,得出结论,教师板书: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物体滚得最远!四、教师总结:你们想知道到底多少度才能使物体滚得最远,课后请对其它角度的斜坡进行实验
5、,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引出实验。为了让学生能有序的进行试验,教师要逐步的引导每一步的实验过程,力求使实验准确、公平、合理,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全员参与,分工明确,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汇报,得出结论,分享成功的喜悦。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课后延伸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用到斜面,你能说一说吗?学生自由说,教师出示课件。2.除了这些,我们平时上下课、回家所走的楼梯也有数学知识呢?请看小知识:你知道吗?学生阅读。
6、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板书设计怎样滚得远30度45度60度小组1:小组2:小组3:小组4:结论:45度斜坡滚得最远!课后反思教学反思:为了这节课,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前,我上网寻找了电子课本,仔细阅读了教材,由于没有参考资料,我只能每天上网搜集,查看,我想,既然是活动课,就尽量考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体验到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同时,我对学生的用具也做了精心的准备,例如,学生用的斜面,我修改了三次,宽窄、长短都要考虑周全,还有就是圆柱体,
7、也是精心挑选的。在学生实验前,为了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我做了示范,同时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实验时要进行很多次的,从而引出“平均数”。实验中,孩子们每组都选用了不同的圆柱体,有的是胶带圈,有的是吸管,有的是圆柱形纸筒。测量角度时有的用三角板,有的用量角器。学生动手实验时,我积极深入每一组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分工。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秩序井然,教学时间的分配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课堂上,我逐步引导学生去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活动中得出结论,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有没有比45度角滚得更远的呢
8、?”课后延伸部分,学生的回答总是让我惊喜,学生们能想到“菜刀的刀刃是斜面”,“斧头也是运用了斜面的原理”,这些都是我没有想到的。其实,数学活动课就是让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总在我们身边”。这节课虽然有成功,还有不足之处:小组汇报之后,结论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候应该让学生来说说自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