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的差异_从词源学视角进行的分析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_从词源学视角进行的分析

ID:5379902

大小:161.1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08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_从词源学视角进行的分析_第1页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_从词源学视角进行的分析_第2页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_从词源学视角进行的分析_第3页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_从词源学视角进行的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_从词源学视角进行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2年6月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Jun.2012第26卷第2期JournalofShengliCollege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Vol.26No.2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从词源学视角进行的分析王美君(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387)[摘要]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各种原因,中西方教育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为了更深和更全面地理解这种差异,从词源学的视角分析,可以得出:中西方教育上的差异从二者对“教育”最初的不同思想认识上就已注定,即中国的教育多为“管束”,而西方的教育则多为“自由”。对教育最初的不同认识,使二者在人性假设、教育目的、学生观、教

2、师观、教学观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教育特点及其以后的教育走向。[关键词]词源学;中西方;教育差异[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935(2012)02-0064-04关于中西方教育差异的研究,学者们多从文化、“管束”。“教”和“育”这两个字,我国最早出现在甲历史的角度去进行解释,本文基于词源学视角,回到骨文中。中西方历史长河的远端,对中西方“教育”的原初性认首先,“教”在甲骨文中为左右结构的会意字,识分析和探究,以从另一个角度更全面、更准确地把它的左边是个孩子,在孩子头脑的上方是被鞭打的握中西方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象征符号(也有解释为经典作品的),

3、右边是个手执“词源学,也叫做语源学。它的任务是要探索词鞭子的人,合起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有人在旁执鞭[1][2]的来源和演变历史。”借助于词源学,探究中西方演卜,下面是小孩学习的形象”,也就是指用鞭打教育的异同之处,并不仅仅在于追寻中西语言中“教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在先秦时期,有关育”一词的词根如何以及原意如何,更为重要的在于论述教育的事情,大都只用一个“教”字来表示。虽追寻有关“教育”的相关概念所经历过的变化,即探然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当时社会中的教育实况,但从究一下有关这个概念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深“教”这一个字的造字方法以及结构上便可足以反映入一切细微末节。这样的过程有助

4、于我们了解与教出当时我国对儿童教育的认识:儿童需要学习,需要育有关概念的演化,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中西方教接受教育,但必须在教师的强制性教学之下,他们才育之间的差异除了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文化的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无论儿童喜不喜欢这种方式,原因以外,还包括中西方对“教育”一词的原初性认无论他们的身心特点能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方法,识。换句话说,在很早时期,中西方对“教育”思想认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儿童一旦进入学习状态,则必须识上的不同也是造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按照教师的训导,按部就班地学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提到:“教,上所施,一、中西方对“教育”的不同的原

5、初性认识下所效也”,也与“教”的原初性含义十分相似。所(一)我国对“教育”的原初性认识———管束以,在我国古代,人们对“教”的认识可以归结为教师对“教育”一词的词源学考量,可以反映出我国管束儿童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对教育的原初性认识,这种认识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其次,“育”在甲骨文中为女人形的下部一个头[收稿日期]2011-12-24[作者简介]王美君(1986-),女,山东济南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教育史研究。64王美君: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从词源学视角进行的分析朝下的“子”形,像婴儿刚从母体中分娩出来的样子,(一)人性假设———性恶说与性善说是妇女养育孩子之

6、形。因而,同“教”一样,“育”的最“中国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恶’的人性初造字法与结构也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育”假设基础上的,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不大的认识:妇女所育倒立之“子”,实为不顺不孝之值得信任和尊重的。西方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子”,表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儿童必须接受长者的在‘善’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3]强行管制和约束,使他“倒立”的思想、行为、认识慢教育者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这种人性假设的慢变正,以适应整个社会生活。《说文解字》中亦称:不同是造成中西教育观诸多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育,养子使作善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将育人的在中国人的

7、教育观念中,教育者在本能上更倾行为也看作是长者或师者向儿童传授或灌输一定道向于把受教育者设想得比较“恶”一些,即认为学生德规范的过程,进而让儿童从善、从正、从众,最终适总是不大懂事、不大自觉、不大守规矩的。因而,学应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儿童处于被动地位。生是不大值得信任和尊重的,必须对他们严加管教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把教育从一开始就定位和约束。否则,学生就很可能违背教育者的意愿而为“上所施下所效”以及“养子使作善也”,这种“管做出不该做的事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