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科学的研究精神”--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为例-论文.pdf

何为“科学的研究精神”--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为例-论文.pdf

ID:53760828

大小:424.3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4

何为“科学的研究精神”--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为例-论文.pdf_第1页
何为“科学的研究精神”--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为例-论文.pdf_第2页
何为“科学的研究精神”--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为例-论文.pdf_第3页
何为“科学的研究精神”--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为例-论文.pdf_第4页
何为“科学的研究精神”--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为例-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何为“科学的研究精神”--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为例-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州院乡非2014年2月第28卷第1期JournalofChizhouUniversityFeb.2014Vol-28No.1何为“科学的研究精神’’——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为例李加武(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科学的研究精神”主要体现为实事求是、善于怀疑、注重创新以及“为学问而学问”等四方面的精神。实事求是,主要体现为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择取:在研究对象上,表现为“从书上求实”,“从事上求实”;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无征不信”的治学态度。善于怀疑

2、的精神具体展开为两个向度,即对研究对象和主体自身的怀疑:对研究对象的怀疑,集中表现为对古人之言和经典文本的怀疑和不轻信;对主体自身的怀疑。表现为“虚已”和破除“己弊”。创新的精神表现为实证的归纳法的运用。“为学问而学f,1”的态度是学f.7能够独立,并得以发展的根本要素。【关键词】实事求是;怀疑;创新;“为学问而学问”【中图分类号]C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674—1104(2014)O卜0042—05《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所著的一部以阐述1“实事求是"的精神清学源流为主要内容的论著,它也是我国首

3、部系“实事求是”即“求真”,梁氏云:“可以知学问之统总结清学史的专著。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氏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所谓研究精神者,归认为.衡量一时代学术价值的根本依据是这一思潮著于此点”[111∞。他之所以特重戴震,将其作为清学代表的研究精神,而不是它研究的具体对象,“语一的集大成者,即在于戴震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时代学术之兴替,实不必问其研究之种类,而惟当神,而“戴震之精神”即“清学派之精神”。他引述凌问其研究之精神。研究精神不谬者,则施诸此种类廷堪为戴震作事略状的评语,“昔河间献王实事求而可

4、成就,施诸他种类而亦可以成就也”【11糯。其所是。夫实事在前.吾所谓是者,人不能强辞而非之以特重清代学术,即在于“有清学者,以实事求是为也;吾所谓非,人不能强辞而是之也;如六书、九数学鹄,饶有科学的精神,而更辅以分业的组织”[1B。及典章制度之学是也。虚理在前,吾所谓是者,人既他认为后世应加以继承和发扬的,正是这一精神:可别持一说以为非;吾所谓非者,人亦可别持一说“今清学固衰落矣,‘四时之运,成功者退’,其衰落以为是也:如义理之学是也”[惭。这种以“实事”为依乃势之必然,亦事之有益者也。无所容其痛惜留归的治学

5、态度正是清学的精神。恋,惟能将此研究精神转用于他方向,则清学亡而梁氏贬抑惠栋学派。认为其不足以代表清代学不亡也矣”[119。他更将这一精神运诸《清代学术概术,“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论》的写作中,在涉及自我评价的章节中,说:“本也”[1i5o。即因其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他将惠派的篇纯以超然客观之精神论列之,即以现在执笔之治学方法概括为“凡古必真,凡汉皆好”I1]47,“夫不问另一梁启超,批评三十年来史料上之梁启超也。其‘真不真’,惟问‘汉不汉”’[1149。所以,他将惠派理解批评正当与否

6、,吾不敢知。吾惟对于史料上之梁启为“纯粹的汉学”。将其宗旨归结为“凡学说出于汉超力求忠实,亦如对于史料上之他人之力求忠实儒者,皆当遵守,其有敢指斥者,则目为信道不笃也”[1149。惠派“胶固、盲从、褊狭、好排斥异己”[1149的而已矣”【J3。习气与清学实事求是的精神格格不入。这也是梁氏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科学的研究精神”主要认为清学非汉学的理据。体现为以下几点:收稿日期:2013—11-14作者简介:李加武(1985一),男,安徽舒城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tl,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第1期

7、李加武:何为“科学的研究精神”——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为例43“实事求是”的精神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究方法的选取上。梁氏认为,理学之所以遭清学之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反动.即因理学的研究对象,“乃纯在绍绍灵灵不可拶,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捉摸之一物”[11也。致使“浮伪之辈,摭拾虚辞以相夸之言不信也。此种研究精神,实近世科学所赖以成煽,乃甚易易。故晚明‘狂禅’一派,至于‘满街皆是立”口]52。对任何人。“不肯漫然置信

8、”。“虽圣哲父师”亦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道德且堕落极矣。在此列,“必求其所以然之故”,此一治学态度绝类于⋯⋯其极也,能使人之心思耳目皆闭塞不用,独立近代唯理派哲学家笛卡尔“普遍怀疑”四的精神。创造之精神,消蚀达于零度”[1]l2。所以。清学启蒙期这一怀疑的精神具体展开为两个向度,即对研诸大家对理学的反动,表现在研究对象上,即“从书究对象的怀疑和对主体自身的怀疑。对研究对象的上求实”,“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