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康道情戏的保护与传承-论文.pdf

浅谈太康道情戏的保护与传承-论文.pdf

ID:53748284

大小:114.39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4-22

浅谈太康道情戏的保护与传承-论文.pdf_第1页
资源描述:

《浅谈太康道情戏的保护与传承-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史艺术2014年6月(上)浅谈太康道情戏的保护与传承张天印(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河南太康475400)一、太康道情的历史渊源方式。原道情艺人如范炳成、李继广、龚长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与县教育局协商后,有太康道情历史悠久,源于远古道教,始法、郭大连、张六顺、周传江等,相继在李道情优秀演员定期在全县中小学校讲解太初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楚兴营、西华营、郭楼等地组建了道情班,郭康道情戏了历史,传授道情优秀唱段,学生国苦县太康东里乡曲仁里人。后属鹿邑)在大连、龚长法还成立了科班。到了上个世纪们感到非常新鲜,非常喜欢学,取得了很好《五千文》、《道德经》和《

2、太平调极论》主3O年代中后期,马头集、常合营、四柳树、的效果,即丰富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又解要道教经典中就有道情词。1973年,马王堆彭庄等地的道情班和科班,如雨后春笋般纷决现代教育与传统的太康道情戏传承之间三号墓出土文物中有老子手抄本也有记载,纷出现,发展到十几个。这些道情班因战乱的矛盾。东汉末年制定乐章《道曲音乐)涌戒新法,和灾荒时断时续,有些一直坚持到解放初2.舞台式传承斋戒议范,用诗词曲歌等文化形式编写道教期。近年来,太康道情国家级传承人朱锡梅在太康道情戏的保护与传承中,不仅需题材,咏唱道义,合而为一为道情。晋代著及蔡青芝、王运田、宗希峰等老艺人,充分要

3、将太康道情自身发扬广大,还需要积极地名诗人谢灵运。阳夏人(今太康县)保留下来发挥余热,尽心尽责,常年开展太康道情传推动太康道情走出去,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的道情诗《述祖德诗》就是典型的“拯溺由统剧目的传授,目前,已培养刘芬霞、李艳在太康道情“走出去”的过程中。舞台化的道情”(见太康县清康熙县志),清代才子郑玲、张小花、王春霞、罗爱华、孙贤港、罗传承不得不说是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太康板桥也有留下来的道情诗1O首。古人把道阿丽等15名道情演员,使太康道情艺术得道情戏常年活跃在豫、鲁、皖等广大农村,情视为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信奉道教的道到了较好的传承。年演出近400场,

4、被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士、奉守论典,传播教义。咏唱经文,所唱(三)自然传承誉为“庄稼农户的剧团”。先后编排了《王的道曲乐歌称为道情,其内容多为离尘绝自然传承在太康道情传承中具有重要金豆借粮》、《富裕之后》、《红尘》、《玉疏俗、出世之道之类,形成了一定的曲调格式。位置,太康道情戏深受群众喜爱。具有较高记》、《婚姻驿站》等3O余道情戏剧精品,道情就属于古代歌曲,元明时代忪元l3世的群众基础,每到一处演出活动,部分观众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戏曲大赛,荣获多项纪)道情衍变为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到了清不约而同找演员传授部分唱段,道情演员热大奖:剧目《王金豆借粮》在“全国天下

5、第代,道情在民间流传甚广,豫鲁皖曾一度掀情给予传唱,所到之处,观众大部分都能演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中获得八项大奖。剧目起道情热,组成道情大小班社数百个,后随唱几段太康道情唱段。现每年开展道情送戏《富裕之后》在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大赛中其它剧种的兴起道情逐步缩减,只有豫东一下乡演出近700场次,为太康道情的传承提荣获金奖,并两次进京为党的十六大召开献带有大小班社40多个,分布在睢杞太,到供了平台。演,深受首都观众及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评了1925年也只有太康一个。太康道情艺人三、如何保护与传承太康道情为省五个一工程奖。剧目《红尘》在河南省张广志对道情进行加工整理,汇同一

6、些道情2006年。太康道情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县市级戏剧大赛夺得金奖,并荣获河南省第游唱艺人在太康县南老冢干张村科班授徒文化遗产名录,为太康道情戏的保护与传承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剧目《婚达l0年之久,将疏散的几个道情班组合一提供了契机。但是,如何才能让太康道情戏姻驿站》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块,又连同乐师周连功把莺歌柳、渔鼓文融完好地传承下去,需要不断地探索。剧比赛中,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合一起,再加上改良曲胡(后道情弦)、(一)唤起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被河南省文化厅领导及有关戏曲专家称赞二胡等乐器搬上舞台,深受群众欢迎,曾传在豫东一带流传

7、“宁愿少锄二亩地、也“获奖专业户”,为弘扬道情戏剧、保护传谣:宁可面发酸,也不能耽误看太康道情班;要听昕太康道情戏”,是太康县周边县市群承道情剧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宁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太康道情戏。众所普遍接受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三)扩大传播途径该戏2006年纳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下,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进行演唱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各种形式遗产保护项目。实践活动。太康道情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艺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二、太康道情的传承方式术形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太康承得以脱离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以一种更(一)教育传

8、承道情剧目多以“三小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