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体制·学者——论体制化时代的学术研究与学者“情怀”.pdf

学术·体制·学者——论体制化时代的学术研究与学者“情怀”.pdf

ID:53732424

大小:345.2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0

学术·体制·学者——论体制化时代的学术研究与学者“情怀”.pdf_第1页
学术·体制·学者——论体制化时代的学术研究与学者“情怀”.pdf_第2页
学术·体制·学者——论体制化时代的学术研究与学者“情怀”.pdf_第3页
学术·体制·学者——论体制化时代的学术研究与学者“情怀”.pdf_第4页
学术·体制·学者——论体制化时代的学术研究与学者“情怀”.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术·体制·学者——论体制化时代的学术研究与学者“情怀”.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4年第2期现代大学教育、理谁探索学术·体制·学者论体制化时代的学术研究与学者“情怀"孙元涛摘要:时代的“体制化”,在带给人、社会组织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孕伏着潜在的破坏力。学术研究的体制化,对于培育学术共同体,促进学术领域的扩展、研究主题的深化和质量的提升,均产生了无可替代的积极影响。但是,体制所固有的“非人格化”力量,也有可能凌驾于人的尊严与价值之上,成为阻碍学术向更高水平攀升的负面力量。当前学术研究中所谓“思想”与“学问”、“职业”与“志业”的分化,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体制化所造成的学术与生活、学术与生命的隔离。克服学术的“体制化困境”,一方面需要

2、进行更为缜密的制度设计,在学术体制内部寻求体制变革的力量;另一方面则需要克服“体制决定论”,重建学术共同体的学者情怀。关键词:体制化;体制决定论;学术情怀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2—0001—05和“理性化”进程对于中国而言应当是一个“他一者”的问题。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原本就、“体制化”及其双重品格是非宗教性的,似乎是天然地“缺魅”的。但事实上,非宗教性,并不简单等同于“缺魅”。如果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之为“体制化时代”,我们承认,古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中,并不缺乏超可以视为对这个时代制度文化和精

3、神气质的“写越性价值与追求,那么,就必须承认,一种超越于实”。近一个世纪前,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德国西方所谓的“理性”之上的隐秘力量,其实在中著名学者韦伯(MaxWeber)在题为《学术作为一国的传统文化中并不天然地缺失。只不过,正如有种志业》的演讲中,对“我们这个时代”作出了学者明确指出的,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样的诊断⋯:这种超越性力量,是内在地镶嵌在世俗性之中的o[32晚清之后,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道”、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天命”、“天理”等理念的剥落,原本镶嵌于世俗

4、便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已自社会生活隐没,力量中的内在的超越性,逐渐被剥离出去。从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一个超越世界,或者流于个人之“天理”到“公理”,经“公意”再到“民意”的间直接关系上的一种博爱。转化历程J,即隐含着如此这般的“另一种祛魅”。这固然是因为特殊历史时期、特殊遭遇之下时隔60多年之后,被誉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中华民族在文化上不得不经历的一种转型,但另的伦理学家之一”的美国学者麦金泰尔(Alasdair一方面也揭示了文化碰撞中所可能制造出的一种独MacIntyre),在其代表作《追寻美德》中宣称:特的“殊途同归”的文化社会景象。“当代世界

5、观主要是韦伯式的世界观。韦伯所判定的理性化,之所以迄今依然有绵延在很多人看来,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性影响,甚至于较之韦伯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力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学术·体制·人——体制化时代的教育学者与中国教育学研究”,项目编号o9YJC88OO9O。收稿日期:2013—12—25作者简介:孙元涛(1975一)男,山东莱州人,教育学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杭州,310028。2孙元涛:学术·体制·学者量,主要在于,理性化不仅以其特有的力量塑造着“除旧布新”的急切向往,足以消解掉诸多的阻抗人们的思想,而且

6、也深刻地影响着思想生产方式,力量,从而推动中国学术首先在形式上完成了从更逐渐演变成为生活世界的组织和支配法则,从而“旧学”到“新学”、从“传统型”到“现代型”在根本上决定了人的生存方式。以此为基础建构起的转变。这一转变,“以知识分类方式的转变为始来的,H趋精致严整的现代社会分化,造成了职业基,以学制演变中学科(课程)体系的转变为架化的合理发展。被固着在每一个特定职业上的人,构,以现代大学体制的建立为获得制度性确认的标都难以避免被纳入科层式体制架构的命运o[53于志”。中国学术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是,这种由人建构出的、理性化的“体制”在走变,之所

7、以可称为“型变”,一是因为转折幅度之向“完备”的过程中,渐渐地远离了人,演化成大,转变之剧烈,绝非一般“演进式”转变所能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杨国荣认为J:概括。二是由于转变前后两种不同的学术虽不能说截然不同,但也可称“前世今生”。学术史上发生就体制组织而言,其存在形态首先带有无人格性如此转变,绝非余英时在解释由宋儒“道问学”的特点,体制化的存在往往表现为超然于人的结构,传统绵延而至清代考证学说时所用之“内在理路在各种以效率为目标的管理机构中,工具意义上的理说”所能解释。笔者认为,现代学术转型,表面性常常构成了其组织原则;后者有别于关注人的存在上看是中国学

8、术体制“冲击一反应”式地全面引意义的价值理性。进西方学术框架的过程,事实上则是中西文化、学术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