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292827
大小:6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3
《内瘘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内痿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摘耍:目的:探讨内痿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2015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50例,所有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强化动静脉痿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内痿成熟时间为(6.12土0.23)周,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7土0・9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
2、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卩〈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动静脉内痿护理干预,可减少动静脉内痿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静脉内痿;护理干预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症状。随着近年来糖尿病肾病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人多数患者通过血液透析进行生命的维持,其屮动静脉内痿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的血管通路,内痿的通畅是保证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重耍保障之一。有临床研究显示动静脉内痿在使用过程中常因操作不当而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对血液透析的疗效产生
3、重要影响,严重的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由此,对我院T2013年1月〜2015年2月期间行糖尿病肾病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析,并探讨动静脉内痿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4±2.3)岁;病程3个月〜16年,平均病程(5.7土2.4)年;I型糖尿病23例;2型糖尿病27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9.8±2.7)岁;病程
4、4个月〜16年,平均病程(6.1±2.5)年;I型糖尿病21例;2型糖尿病29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意识障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肾小球率过滤不超过35ml/niin,接受透析时均超过3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术前血管检查工作、穿刺操作、术后痿口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强化内痿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术前准备:确保穿刺手臂的皮肤是否完好无损,是否有抓伤情况,保持好皮肤清洁完整,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穿刺手臂的上肢血管情况,并做好
5、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辅助检査,确保血管条件良好[2];②穿刺点护理: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穿刺,保持穿刺点与吻合口之上相距6cni以上,选择绳梯式的穿刺方式,动脉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相趴12cm以上,穿刺部位需轮换进行,不能在同一点反复穿刺,避免反复穿刺破坏血管内膜情况;完全出针后再行压迫,使用无菌纱布包扎处理,确保压迫力度适宜,一般压迫持续12min以上[3];③内痿口护理:透析结束当FI,避免穿刺部位接触水,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警惕意识,防止出现震颤减弱及堵塞发生;透析结束后,拔针时应保持针尖完全拔出后,再行压迫血管穿刺点,采取食指的指腹,进行点状压迫;术后
6、尽可能避免穿刺手臂的负重,穿刺手臂抬高30。以上,方便静脉回流,与此同时,避免对穿刺手臂进行血压测定及止血带等操作;术后严密观察内痿震颤情况及局部水肿情况,观察手指是否出现麻木、疼痛等情况,注意术后窃血综合征的发生;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疼痛、红肿等情况,确保伤口局部干燥清洁,定期无菌更换,以预防感染;在术后24h内可采用听诊器检查是否存在血管震颤情况,指导患者如何自检,定期进行内痿通畅的检查,若发生血管杂音消失或减弱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进行处理[4]。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内痿成熟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阻塞、狭窄、血栓、感染
7、等。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木t检验,以(X+S)单位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单位以百分比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果2.1两组患者内痿成熟时间比较观察组内痿成熟时间为(6.12±0.23)周,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7±0.98)周,两组内痿成熟时间比较差异显著(t二18.1550,P二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X2二6.1050
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