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简”到“有效”——打造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pdf

从“精简”到“有效”——打造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pdf

ID:53273249

大小:170.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17

从“精简”到“有效”——打造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pdf_第1页
从“精简”到“有效”——打造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从“精简”到“有效”——打造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5No7戈科翱右教育教学7从“精简"到“有效"一打造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焦晓宇(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中学四川I成都610000)【摘要】新课改下,如何顺应新形势的需求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课题。从教学实践出发,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在精简教学目标、精简设问环节以及学生学习过程有效性三方面相关的实施策略【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3)07—0046—02在《课堂密码》的开篇,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难回

2、答的问题:的原因”,然后围绕这个总目标,分成两个分目标,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有人说:(一)疏通诗歌大意,赏析归隐田园和田园生活两部分,结“语文课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觉得这是很多语文合真实历史与陶渊明生平,体会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老师的真实感受,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如果专注于考试。那么课(-)了解陶渊明与中国隐逸文化堂就容易枯燥无味,如果完全讲文学.又最终会脱离高考这个通过这两个分目标层层递进。最终解决教学总目标。得出终极目标。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我们开始思考这方面的问结论:陶渊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3、他为后来的知识分子提供了题,有建设性的提出了有效课堂这个观点,我认为为我们语文一种与建功立业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老师的课堂提供了一个解决上面那个问题的好标准。化(特指隐逸文化这方面)的代表之一。如何打造一个有效的语文课堂呢?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我感到因为有了一个文学性的总的目堂好的语文课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语文教学后.我发现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各个环节都能围绕着这个主题来一个现象:凡是一篇课文,不管花多少个课时教学。只要能够有进行.因此虽然这个课文上了两天两节课.但学生学起来非常一个精简的教学思路,就能使

4、学生掌握的内容反而比平常更多有兴趣.个别同学还没有上完课就完成了背诵任务.甚至还有一些,这样就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同学课后主动去搜寻与陶渊明及其他隐士有关的资料。可是怎样才能让一篇课文的教学能够有思路可循呢?我认此外对语文教学目标进行设置时应紧扣课程标准要求.同为在教学目标上、问题设置上、教学深广度上都要精心设置。因时参考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和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结此我认为可以采用“三步走”战略。合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一、一课一个总目标:论目标设置的有效性二、设计问题需精简: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

5、动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和实施在设计了有效的精简的教学目标后.接着就要考虑精简的的方向,是课堂教学的永恒的核心和灵魂。它指引着同时也限教学过程。定着课堂教学的进程,是课堂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此,就精简性而言,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语文课达到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即是有效的教学目标。在完成教学目标上起到关键作用。过多的问题会显得杂乱无但如何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该坚持一课一章,容易让学生忘掉本篇课文的最终目标。其实精简就是综合,个总目标。繁复的多个教学目标会眼花缭乱.容易分散学生和教只有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

6、课文知识师的注意力,使教学过程不够连贯,精简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使教点,并对学生的感知、应用等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过程更清晰,就像百川I归海一样.所有的一切都要以教学目这一类的问题是在对教材的全盘考虑。通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标为架构,海就意味着这个目标不应该是掌握某种答题技能提炼出来的。的,而应该是文学类乃至文化类的。因为掌握某种答题技能只因此,一堂4O分钟的课,围绕教学总目标,教师能提出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答题模式,是为考试设置的,虽然必须强调,但分目标不能炒货两个,方向性问题不能超过三个,并且需要循不能是一个课文的最大教学目标,否则语文会成为一个

7、纯粹的序渐进。工具学科,会失去阅读品味文本的趣味。设置文学类的目标甚如《包身工》一课的教学,在一堂课中,围绕:“以夏衍的《包至于文化类的目标能帮助学生感受理解语文课作为传承中华身工》为例,思考报告文学如何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这一总目文化的载体这一本质和功能,使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标,我总共设计了两个大问题。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从而提高个人的素质。取了包身工生活的哪些片段?”学生在原文中找到了很多对此如进行《归园田居》一课教学,我设计的总目标为“探究陶的描写,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也顺势将全渊明作为

8、一个诗人却能超过李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文划分成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两个部分。同时,回答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