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doc

我院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doc

ID:53233910

大小:6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2

我院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doc_第1页
我院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doc_第2页
我院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doc_第3页
我院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doc_第4页
我院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院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院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参考。方法:对医院2010年收集到的147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47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女性ADR高于男性;大于60岁患者ADR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结论:ADR的发生因素诸多,表现多样,临床应重视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监测,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重要措施。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doi:10

2、.3969/j.issn.1007-614x.2012.01.017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确保医院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现对2010年1〜12月收集的147例有效ADR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2010年收集到的147例报告由我院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ADR,以自发呈报方式上报到药剂科,经审定筛选后由不良反应报告员上报到内蒙古自治区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方法:对每例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年龄、所用药物、用药时间、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反应类型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A

3、DR报告例数的一般情况:1年间收集到147例,其中发生ADR的患者中男42.85%,女57.14%,提示女性对药物较为敏感。一般情况下,若发生药物性皮炎时,男女ADR发生率之比3:2g[1]❷。本调查与此接近。ADR患者年龄1〜78岁,见表1。ADR的因果关系评价: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147例ADR中评价为肯定12例(8.16%),很可能54例(36.73%),可能48例(32.65%)。ADR的转归:147例ADR患者停药后经临床对症处理,均得到控制和治疗,治愈率100%,无1例死亡或造成严重后遗症。不

4、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147例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位居榜首130例(88.43%),口服给药17例(11.57%)o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与构成比:147例报告中,涉及药品10类24种,单一用药49例(33.33%),联合用药98例(66.67%),其中以抗菌药物构成比最高,其次是中药制剂。见表2。[CSX]引起ADR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构成比:引起ADR比例最高的是喳诺酮类(27.21%)、头砲菌素类(20.40%)、青霉素类(18.36%)分别位居第2、第3。ADR的临床表现及涉及到的系统分类:147例报告中涉及全身多个系

5、统,其中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4.21%),其次为消化系统(24.48%)和神经系统(14.28%)。讨论ADR报告来源:我院ADR报告的来源以门诊、急诊和有临床药师下临床的呼吸科、普外科为主,这可能与患者用药数量、种类、及科室对ADR监测和报告的重视程度有关。ADR的类型:ADR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我院ADR报告中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与国内文献报道的排序基本一致[2,3]oADR与年龄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60岁以上的患者ADR的发生率较高(4&57%)。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减退,用药后药物代谢

6、速度慢、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且老年人体内自我稳定功能减弱,药物效应相对增强,各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多种药物敏感型增高,而机体免疫功能退化易出现变态反应,使得老年人ADR的发生率较高。有学者认为老年人ADR发生率为中青年的2.5倍❷❷[4]令。其次多数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增多,这也是引起老年患者ADR和加重ADR的又一原因。不同的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147例ADR中静脉给药的比例最高(88.43%)o这种给药方式是医院目前采用最多的治疗手段,提示临床应保证注射剂的质量,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合理配置,

7、正确操作,正确的选用溶媒,控制药物的浓度和滴注速度,避免ADR的发生。加强抗菌药物ADR的监测:147例ADR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相当大比例(84.35%),这与抗菌药物的高效、广谱、新品种不断上市而使用频率高有关,其次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偏大,起点偏高等也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重视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由于其组成成分复杂,不易分离、提纯、精制,制剂中的添加剂、增溶剂、稳定剂以及药物在炮制、运输、储存过

8、程中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形成的杂质均能成为过敏原,导致机体过敏。另外存在个体差异,使ADR发生率较高。由于中药注射剂应用较普遍,提示临床在选用中药注射剂时应详细询问过敏史,慎重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