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

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

ID:10720288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_第1页
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_第2页
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_第3页
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_第4页
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研究(江安县中医医院药剂科四川宜宾644200)【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我院2010年1-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ADR61-80岁年龄段多发,静脉给药导致ADR占绝大多数,抗微生物药尤其头孢菌类是引起ADR的高危药物,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结论:重视ADR工作,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的用药。【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抗微生物药;分析【中图分类号】R40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

2、303-02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是影响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则是设置药物警戒线(Pharmacovigilance)和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3],也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4]。2010年度,我院各临床科室共上报136例ADR报告,本文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61资料来源和方法将我院各临床科室上报的136例有效ADR报告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

3、分析。2结果2.1ADR患者的年龄分析:136例ADR报告中,年龄最小的9个月,最大的90岁。以61-8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达到23.5%。具体见表1。2.2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136例ADR中,静脉给药导致ADR所占比例最大(90.4%),给药途径的分布具体见表2。表1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岁)表2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2.3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按照发生率排名前五的依次是抗微生物药(36.8%)、抗肿瘤药(12.5%)、中成药制剂(8.8%)、循环系统药(5.8%)。具体见表3。表3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2.46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药物分布:在引起

4、ADR的抗微生物药物中,头孢菌素类最为高发,占到近半数达34%;其次就是喹诺酮类,达18%;排在第三位是青霉素类,占16%。而在头孢菌素类中,头孢他啶引起ADR最多,其次是头孢噻肟、头孢硫脒。具体情况见表4.表4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药物分布2.5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最为多见,其次是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具体见表5.表5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3讨论ADR是指在某种医药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非治疗性的、对人体有害的、令人不愉快的负效应,它是预测某种药物在将来使用时对人体的损害情况,提示如何预防或用于特殊治疗、改变剂

5、量摄入方式,甚至停用药物的重要指征[5]。由表1可以看出,61-81岁是ADR高发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代谢、排泄功能逐渐减退,药物半衰期相对延长;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更差,敏感性更强,容易促ADR的发生。而0-10岁年龄段ADR的发生率也不低,婴幼儿身体各方面机能尚未完全成熟是引发ADR的重要原因。6经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途径占绝大多数(90.4%),其他途径均较少。这可能和上报病例以住院病人为主(注射剂使用比例较大)有关系,另外,静脉给药时药物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静脉制剂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6]。这提醒我们,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方面应尽量做到能

6、口服不注射的原则,从而减少ADR发生的危险。6从表3、表4可以看到,引起ADR的药物中,抗微生物药比例达到36.8,超过排在第二位的抗肿瘤药24.3个百分点。在抗微生物药细化分类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分别以34%、18%、16%的比例占据前三的位置。究其原因,抗微生物药在各个科室使用最广最多,尤其以上述三类药使用最为多见。我们应该重点监控抗菌药物的使用,切实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减少滥用和乱用,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同时也可以明显的控制ADR的发生。另外,中成药制剂引起ADR的病例也较为常见(8.8%),这方面国家已经开始重视:2008年12月卫生部、国

7、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更制订了《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成药制剂特别是注射剂导致ADR,与其本身制作工艺、质量控制、药效等不少问题关系密切[7],所以我们临床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慎重!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最为多见,这和许多相关报道的情况相吻合。主要原因有二:①皮肤的反应非常直观,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