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 前言.pdf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 前言.pdf

ID:53001164

大小:256.5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10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 前言.pdf_第1页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 前言.pdf_第2页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 前言.pdf_第3页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 前言.pdf_第4页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 前言.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 前言.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上博楚簡《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博士生西山尚志前言《鬼神之明》是《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第五卷所收的出土文獻之一i。整理這篇文獻的曹錦炎先生在同書第五卷所收的《鬼神之明·說明》中云:“本篇爲對話體,雖然失去開頭部分,且無‘說話者’,但從内容分析應是《墨子》的佚文。記述墨子與弟子或他人的對話,討論的内容是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的問題。”由此可知,曹錦炎先生將《鬼神之明》明確地看作是《墨子》的佚文。但是,後來這個問題受到了李銳先生、丁四新先生的批評,因ii此曹先生的觀點未必是定說。筆者注意到《鬼神之明》中提及伍子胥的一段文字:(及)五

2、(伍)子疋(胥)者,天下之聖人也,(鴟)(夷)而死。(榮)(夷)公iii者,天下之(亂)人也,長年而(没)。本文主要探討上博楚簡《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在思想史上的意義。第一節如上所述,上博楚簡《鬼神之明》第三簡有:“(及)五(伍)子疋(胥)者,天下之聖人也,(鴟)(夷)而死。”不言而喻,此處提及的“五子胥”即是活躍在戰國吳王闔盧時代的“伍子胥”。《史記·伍子胥列傳》中詳細記述了伍子胥的故事,下文姑且依據《伍子胥列傳》簡述伍子胥的一生。伍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的讒言,父親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伍子胥避難逃奔,經過宋、鄭等國

3、後入吳。後結識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併策劃刺死吳王僚,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闔閭即位後,伍子胥成爲吳國的重要謀臣。吳王親率伍子胥、孫武攻下楚國首都郢,於是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報得殺父之仇。闔閭死後,繼事吳王夫差。幫助夫差打敗越國,並且勸夫差暫不攻齊而先乘勢滅越。夫差不納而聽信伯嚭讒言,賜劍使伍子胥自刎。伍子胥說:“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爲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吳王聞之大怒,將其尸放鴟夷革中,漂浮江上。吳人憐之,爲立祠於江上,命名爲胥山。從先秦到東漢的古典文獻中,寫作“伍子胥”的例子有:《莊子》1例;《荀子》1例;《

4、呂氏春秋》8例;《春秋公羊傳》3例;《戰國策》5例;《楚辭》1例;《韓詩外傳》3例;《春秋繁露》4例;《前漢記》1例(一例作“五子胥”);《孔子家語》1例;《新書》2例;《鹽鐵論》1例;《新序》4例;《論衡》三例;《吳越春秋》23例;《越絶書》10例;《風俗通義》1例;《說苑》12例;(一例作“五子胥”)。1寫作“子胥”的例子有: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第九簡1例;《莊子》5例;《荀子》6例;《春秋左氏傳》2例;《春秋穀梁傳》3例;《戰國策》6例;《呂氏春秋》15例;《韓非子》21例;《晏子春秋》1例;《韓詩外傳》4例;《國語》2例;《新書》7例;《前

5、漢記》4例;《淮南子》1例;《鹽鐵論》3例;《新序》10例;《說苑》26例;《法言》1例;《潛夫論》1例;《徐幹中論》6例;《鶡冠子》2例;《論衡》30例;《楚辭》7例(其中,2例在二十五篇中);至於《吳越春秋》、《越絶書》中例子極多。伍子胥名“員”,在古典文獻中寫作“伍員”之例有:《莊子》1例;《墨子》1例(所染篇);《呂氏春秋》2例;《春秋左氏傳》4例;《抱朴子》2例;《鹽鐵論》1例;《徐幹中論》1例;《論衡》3例;《吳越春秋》4例。寫作“伍胥”的例子有:《吳越春秋》13例;《越絶書》1例;《楚辭》1例(九懷篇)。在古典文獻中與伍子胥有關的基礎

6、資料如此。下文將探討《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在思想史上的意義。第二節如上所述,《鬼神之明》第三簡有:“(及)五(伍)子疋(胥)者,天下之聖人也。”本節探討《鬼神之明》將伍子胥看作“天下之聖人也”的意義。將“伍子胥”作爲“聖人”的記載,如曹錦炎原釋、廖名春先生iv已指出的,在傳世文獻中一例也沒有。與此相反,不將伍子胥看作“聖人”的例子,《韓非子·說林下》有:崇侯、惡來知不適紂之誅也,而不見武王之滅之也。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故曰:崇侯、惡來知心而不知事,比干、子胥知事而不知心。聖人其備矣。《鶡冠子·備知》有:費仲、惡來得辛紂之利

7、,而不知武王之伐之也;比干、子胥好忠諌,而不知其主之煞之也。費仲、惡來者,可謂知心矣,而不知事;比干、子胥者,可謂知事矣,而不知心。聖人者必兩備,而後能究一世。在古典文獻中,“天下之聖人”的例子,《墨子·公孟》v有:公孟子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後仁。子墨子曰:昔者商王紂卿士費仲爲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爲天下之聖人,此同言而或仁不仁也。周公旦爲天下之聖人,關叔爲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然則不在古服與古言矣。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順便指出,作爲與“天下之聖人”相類似的表達,“天下聖人”的例子,《韓非子·五蠹》有: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

8、於義。仲尼,天下聖人也,修行明道以遊海內。海內說其仁,美其義,而爲服役者七十人。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綜上所述,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