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94800
大小:682.4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2-07
《日本学校仪式的教育史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8卷第3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9月Vo1.28,No.3Journalof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s)Sept.2010日本学校仪式的教育史研究胡国勇(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234)摘要:战前日本的学校仪式形式上与江户时代藩学“释典”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但性质上已成为以“日章旗”、“君之代”、《教育敕语》、“御真影”为要素的天皇制教育训练臣民的工具,是战前日本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战后,美国利用天皇制的占领政策以及日本政府维护天皇制的国策,使学校仪式中天皇制教育毒素未能
2、彻底清除。冷战终结后,以“日章旗”、“君之代”法制化为标志,日本出现了复活战前的学校仪式的征兆。关键词:日本;学校仪式;天皇制教育日本中小学教育,与“教”相比,更重视“育”,作为“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仪式活动”。现行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将“仪式活动”定义为“对学校生活加以有意义的变化、节点,体味严肃清新的气氛,为走向新生活增添动机的活动”。而这种“仪式活动”中升“日章旗”、唱“君之代”,一直是日本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争论的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从教育史的视角对日本学校仪式及其要素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考察,分析探讨日本中小学学校仪式乃至国旗、国歌问题成为争论焦点的原因。明治维新以前
3、的学校仪式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学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1630年幕府设立的学校昌平费以及各藩以此为范本设立的培养武士子弟的藩学(藩校),一类是民间设立的庶民启蒙教育机构寺子屋,以及作为两者中间形态的乡学、私塾。这三类学校中最注重学校仪式的无疑是培养统治者的藩学。几乎所有的藩学都进行藩主或重臣主持的“释奠”,也就是祭祀文武之神的仪式。其方法及顺序各藩学不完全一致,大致一年春秋两次。德川幕府直属的昌平夤的“释奠”不同时期略有变化,但总体与中国古代官学的释奠类似,过程极为繁复,仪式进行前要进行反复演习。杏坛之上“居中一座”为“至圣文宣王”,“配享四座”为“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另有“
4、哲位十座”供奉张载、二程、周敦颐、邵雍、朱熹等理学先哲。篷、簋、帛、豆、爵、俎一应俱全。主祭官宣读规定格式的祭文:维某年岁次月朔日丁子,征夷大将军谨遣官位姓名,敬致祭于大成之圣文宣王。惟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谨以币帛醴斋餐盛庶品,祗奉旧章陈明,荐以兖国复圣公、鄙国宗圣公、沂国述圣公、邹国亚圣公配,而以周元公、程纯公、程正公、张明公、邵康节、朱文公从祀。尚饔。87地方藩学的“释奠”远没有昌平簧那么繁复了,祭祀对象也不完全相同,有祭孑L的,也有祭日本学神、武神的。尽管当初各藩的藩学是以昌平夤为范本设立的,但到幕府的末期(19世纪中叶)各藩学不论是在学术的侧重点(所谓国
5、学、汉学、洋学),还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方面,开始形成地域性特征,甚至形成学派。如拼川藩学(现在静冈县褂川市)的程序是:(供有)凡一尺二寸许唐金中国式贴金圣像一躯之橱子安置于校中内室,平时垂廉。于二、八月中丁行祭菜。(中略)大概助教卷廉开扉,教授焚香酌酒,终了,备馒头或柿,而后由教授开始依序拜受神酒及供物。神酒仅限观善舍(褂川藩校中15岁以上者的学校。引用者注)中受轮讲以上者,以下者仅供物而已。学监为首之出席者皆礼服。祭毕,学监以至要职,于此日以诗文国歌相互结社,许适意游玩至夜分。仪式的前半部分的做法,和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学校仪式类似,明治以后对待《教育敕语》和“御真影”(天皇夫妇肖像
6、)的仪式与这种藩学仪式存在着很明显的渊源关系,只不过换了对象而已。而仪式的后半部分的以供物分配给列席者这一点,也与明治以后学校仪式中分发馒头和水果的做法类似。德川幕府时代是封建等级森严、身份世袭的社会,藩学作为培养未来武士统治阶级的机构,其“释奠”表面上是尊崇孔子、武神等,但仪式的核心是藩主。通过这些仪式向武士及其子弟灌输上仁下忠的“名分论”。强调武士阶级统治的合理性,培养固守“名分”、忠于藩主的武士。二近代学校仪式的形成明治维新后的新学校制度,并不是在彻底否定德川幕府时代教育的基础上建立的。新设立的开成学校、医学校(后来东京大学的前身)各自是以幕府的洋学所、医学所为母体的,而各府县
7、的中学则多是在原来的藩学或乡校@的基础上设立的。连最初的教育行政机关“大学”(后来文部省的前身)本身,也是在幕府的中央官学昌平夤的延长线上诞生的。而武士教育系统之外的庶民教育的寺子屋也在1872年《学制》颁布后改头换面成了小学。但是,在旧体制基础上建立的明治新教育制度依然伴随着大规模的、剧烈的教育的质的转变。明治新政权认识到,为了赶超欧美先进国家,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则必须尽快形成能够肩负国家使命为国家服务的国民。为了克服原有阶级的(武士与庶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