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哲思智慧与诗学追求

中国古代的哲思智慧与诗学追求

ID:5287711

大小:857.2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12-07

中国古代的哲思智慧与诗学追求_第1页
中国古代的哲思智慧与诗学追求_第2页
中国古代的哲思智慧与诗学追求_第3页
中国古代的哲思智慧与诗学追求_第4页
中国古代的哲思智慧与诗学追求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哲思智慧与诗学追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期阅江学刊No.42012年8月YuejiangAcademicJournalAug.2012http://www.yuntougao.com/jkwy/3717/·审美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的哲思智慧与诗学追求彭亚非(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摘要:中国的哲思智慧认为,人对意识到能达到的一切对象,并非都能以思维的方式予以把握,因此也不可能以思维的言说方式完全呈现为意识共享的对象。中国哲思智慧的终极追问最终指向的对象是“无”,其形上把握的本体性内涵则被归结为“意”,其把握的心智方式则是会悟性的意知思维。而中国传统诗学的关注重

2、心,与中国哲思智慧的这一终极追问意识是相通的、一致的。关键词:无;意;虚涵;超言说性;会悟;意知思维中图分类号: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2)04-0126—11个高度能指性的概念或符号,既可以指称终极性的形上本体,又可以指称任何一种学说、方法、原西人所谓哲学,总是力图以思维穷尽人的意理、系统知识、经验总结、独特技能,或者任何一个识所能达到的一切对象,并借助思维言说的文本具体的思路、规律性认识和简单道理。当然,它还形式将其呈现为可以共享的思维成果。可是实际可以指称任何一种本义的或引申义、比喻义的途上,

3、哲学达不到这一目的:人对意识所能达到的一径和道路。其实,《老子》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得切对象并非都能以思维的方式予以把握,也因此很清楚:“道可道,非常道。”指出道有可道之道,不可能以思维的文本形式完全呈现为意识共享的有不可道之道;有常道,有非常道。其不可道的恒对象。常之道,就是我们所谓的本体自在之道。而可道中国的哲思文化或日哲学智慧很早就意识到的非恒常性的道,则不可胜数。也就是说,本体之了这一点,而且正因为如此而将哲思的终极关怀道虽然已经在主体认知的意义上为理性意识所超投入到了这些无从思维化、知识化也无从言说的、验直觉到,但却不能在存

4、在的意义上成为抽象思更为本体自在的对象身上。维的知识性对象。所谓常道不可道,本体之道因我们知道,这样的对象在中国哲思文化的终此是可以命名而不可言说的。在无限涵蕴、无限极追问中在本体自在的意义上被命名为“道”。发散的本体状态中,道不存在任何思维化的可能最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困难与混淆的是,道其实是性。这就是说,本体之道实际上有“有”和“无”两收稿日期:2012—01—16作者简介:彭亚非,男,湖南岳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美学史与古代文论研究。126万方数据http://www.yuntoug

5、ao.com/jkwy/3714/彭亚非:中国古代的哲思智慧与诗学追求个层面(理论上也可以说,任何道都有这种有无两别性和感知的主体性而具有个别性,同时它又无重性):作为存在的本原,道就是存在的根本的、终不与本体性内涵的无限性息息相通。因此,意在极的、因而也是最高的道理,但是作为充斥并融通道的两个本体层面中主要属于无的层面。它是道于一切的本体性,它又具有不可辨析性和不可穷之无的内涵呈现方式,同时又包含道之有于自身尽性。因此我们在中国古代关于道的本体意识中之中。因而又可谓之意蕴。意最重要的涵义便是可以看到完全相悖的两种观念毫不冲突地并存

6、人对具有无的形态的、无形无限意蕴层面的直觉着,那就是:道既是人类知识的来源和轨范(《老认知。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老子还没有提到“意”。《老子》第二十一章然。”),又是一个不可言说、不可思维化的超验对中说:“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它既可以成为人的理性真知并为人所遵从所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实践,又超越了人的理性认知的限度,只能在自然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对于道所具有的这种似有万象的存在中,或在人的内视世界的充分敞开中,若无、唯恍唯忽、有精有信的本体涵蕴究竟是什被人的心

7、理感受或意识直观在无限的和整体性的么,老子并没有用一个确定的概念来指称它。庄意义上超验把握。而在道本体的有、无两面性中,子继承了老子这一有关道之本体涵蕴的思想。无才是道的终极形态。因此,道可以是非终极形《庄子·德充符》中说:“夫道有情(精)有信,无为态的道,却依然具有本体性;也可以是纯粹本体意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所谓可传可义上的道,从而只是不可言说的最高形上本体和得,是说道之非限定性涵蕴是可以意识到并予以存在的本体性。因此说到底,终极之道只是信仰指称的。但是用什么来指称它呢?庄子也没说。的对象,它只能通过超验的形上直

8、观来为人类的但是正是在庄子那里,“意”开始成为与这一本体意识所把握。涵蕴相通相近的概念。那么,人的意识最终所把握到的道之涵蕴是庄子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什么?当道被理解为本体的存在时,其存在形态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