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双黄连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双黄连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观察【关键词】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摘要】目的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双黄连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6例,随机分为两纽.,治疗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黄连注射液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対照组43例在M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病毒I坐、—糜蛋白酶、庆大霉素注射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观察总有效率和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吋间。结果治疗纽.总有效率93.02%,明显优于对照组76.74%(x2=4.44,Pv0.05)。治疗纽.的咳嗽、喘憋消失时间,
2、心率恢复止常时间,帥部哮鸣音和湿音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纽(PvO.Ol)。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双黄连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安全有效,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双黄连;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毛细支气管炎是2岁以内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小婴儿常见的一•种以严重喘憋为主要表现的特殊类型的肺炎,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本文应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43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小儿肺炎防治方案中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1],将我科200
3、0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6例随机分为两细:治疗纽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2-18个月,病程(3.51±1.62)天;对照组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2〜18个月,病程(3.84±2.02)天。所有病例均急性起病,有咳嗽、喘憋、气促、心率快、两肺闻及哮鸣音和中细湿音,X线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征,除外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异物等疾病,均无并发症。两纽•患儿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病程、病情程度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两
4、纽•均给予抗感染、镇静、化痰止咳、解痉平喘等常规治疗,有缺氧表现者吸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黄连注射液(黑龙江省佳木斯星总线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品)5ml,用QYW-I型药物雾化器(宁波海曙医疗用品厂生产)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氧流量6〜8L/min;对照纽•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病毒卩坐100mg、a・糜骸白酶4000u、庆大霉素4万u加生理盐水至20ml超声雾化吸入。两组雾化均每日2次,每次吸20min,疗程5〜7天。1.3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治疗5天内,咳嗽、喘憋等症状消失,心率正常(<120次/mi
5、n),肺部哮鸣音和湿音消失,X线胸片示肺内炎症明显吸收;有效:治疗5〜7天,咳嗽、喘憋等症状消失,心率止常,肺部哮鸣音和湿音消失,X线胸片肺内炎症明显吸收;无效:治疗7天后,以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或加重.1.4统计学方法结果以2结果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总有效率76.7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44,PvO.05)。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2.2两纽.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比较见表2。治疗组咳嗽、喘憋消失时I'可,心率恢复正常时间,肺部喙鸣音和湿音消失时间
6、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vO.Ol)。表2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略)2.3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纽•有3例(6.98%)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出现烦躁、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发绡加重、面色苍白。立即停止吸药,给予面罩吸氧,氨茶碱、地塞米松静滴,非那根肌注等抢救,约30min后患儿安静,咳嗽、呼吸困难减轻,发组消失,面色转为止常。英中2例出现在首次雾化中,1例出现在第2次雾化中。此3例均未再超声雾化吸入治疗。3讨论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休70%以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此外还有
7、舜病毒、副流感及流感病毒、腺病毒、支原体、衣原体、麻原体、肺泡子虫等[2]。双黄连注射液山金银花、连翘、黄苓提取物制成,主要成分为绿原酸、连翘粉、黄苓廿、黄酮等,有抗病毒和广谱抗菌双重作用。实验结果己证实双黄连能吸附于细胞表面或进入细胞内,以阻止病毒的吸附与穿入,并抑制其生物合成及成熟释放,对RSV等多种病毒不仅有直接灭活作用,对吸附于细胞农面和进入细胞内的病毒也有抑制作用[3]。有研究表明,RSV感染急性期存在免疫功能紊乱:4]oIflj双黄连中某些成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5]。本文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8、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02%,明显优于对照组76.74%(PvO.05),在咳嗽、喘憋消失时间,心率恢复止帘时间,肺部喙鸣音和湿音消失时间方面治疗纽.也明显优于対照组(PvO.Ol)。其良好的疗效可能与双黄连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随着双黄连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口益增多,并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岀现,而静脉用药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又比非静脉用药的简出约5倍多[6]。笔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