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doc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doc

ID:52866790

大小:6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31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doc_第1页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doc_第2页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doc_第3页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doc_第4页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年龄35〜74岁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0.9%,心衰正在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耍公共卫生问题。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但是,从临床实践來看,采用药物治疗并不能很好的改善患者预后。随着非药物治疗手段的不断成熟,非药物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发挥了突出的效果。本文就国内外有关慢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当前慢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现状有一个较好的认识。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主要适用于心脏失同步患者

2、。目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已经在欧洲、美国以及我国世界各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普及。在欧洲,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被认为是I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适应症。在美国,ACC/AIIA,也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列为I类患者的适应症。在我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在2007年充分吸收欧美有关治疗经验,制定了《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从当前全球的发展情况来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经取得了共识,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但符合置入指征的患者大约只占所有心功能不全患者的70%,□其中

3、还有25%的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无效[1]。CRT并不是针对心肌收缩力降低这一普遍病理基础进行治疗的。因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收缩的失同步成为限制CRT发挥作用的门槛。2心脏收缩力调节起搏器心脏收缩力调节起搏器的工作原理是在心室绝对不应期释放相对较长时间的点刺激,该刺激即不会引起心脏收缩,而且没有附加的动作电位,不会增加额外收缩因索,提高心肌收缩力,对CRT无反应患者心脏收缩力调节起搏器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从临床来看,植入心脏收缩力调节起搏器后,改善左室收缩功能显著[2]。虽然心脏收缩力调节调节起搏器可以有效逆转左室结构重塑,避免心

4、律失常,但是心脏收缩力调节起搏器的使用依然有较多的限制。比如心脏收缩力调节起搏器不能用于异位心律失常患者,对于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此外,心脏收缩力调节起搏器在使用中还存在电池持续时间较短、电极植入定位复杂筹缺陷,影响了心脏收缩力调节起搏器在心力衰蜩患者治疗中的运用,o3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律失常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现有研究证实:50%左右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于心律失常。根据这一研究结论,产生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临床研究显示ICD能有效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性猝死,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心力衰

5、竭SCD的一级预防[3]。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同时可以有效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是否使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需要根据SCD危险分层情况和病人的具体病情而定,在临床中耍因人而异。对于那些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由于预期存活时间、生活质量等并不高,使用心律转复除颤器并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4机械辅助循坏机械辅助循环是利用人工机械以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保障患者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在机械辅助循环中,血泵是最主要的装置。患者使用机

6、械辅助循环装置后,可以很好的替代心脏的排血功能,帮助减少心脏的负荷以及耗氧量,提高心肌代谢功能。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耳前在临床屮常见的机械辅助循环装置主要有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心室辅助循环装置、增强型体外反博等。使用机械循环装置具有供应方便,可以随时供应,而且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不存在排斥反应等优点。不过,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对于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不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整体而言,机械辅助循环装置是一种运用丿力史较长的慢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有效手段,应强调早期使用,促使心功能恢复或过渡到心脏移植[4]。5心脏移植心

7、脏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历史较久。在心脏移植术的早期,由于对排斥反应和感染的控制较差,移植效果和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患者移植心脏后的存活时间并不长。因此,在较长的时期内,心脏移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一环抱多肽这类新的抗排异药物的出现以及手术技术的进步,心脏移植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我国心脏移植术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选择合适的受着、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排斥反应和其他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是心脏移植成功的保证[5]。随着现

8、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供体的限制标准已经大大减少,但是依然有诸多的限制条件,比如要求供体无心脏病史,ABO血型相配、且T淋巴细胞交叉配型阴性;肝炎抗原为阴性,无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等。另外,排斥反应是心脏移植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