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doc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doc

ID:52512034

大小:7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28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doc_第1页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doc_第2页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doc_第3页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doc_第4页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融合节段的长短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稚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9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将其按融合节段数分为A、B、C三组:单节段融合24例为A组;双节段融合26例为B组;多节段融合19例(3个节段及以上)为C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上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腰紙关节角,并通过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析融合节段数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结果:

2、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为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A组有2例(8.3%)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B组为4例(15.4%),C组为4例(21.1%)。A、B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卩>0.05);C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会增加相邻节段退变,融合固定节段越多,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关键词】腰椎融合术;相邻节段退变;融合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腰稚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

3、疗退变性腰椎不稳或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需要减压重建腰椎疾病的有效方法[1]。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腰椎术麻融合率逐渐提高,但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degeneration,ASD)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ASD的发生可影响腰椎手术疗效,可导致腰腿部症状复发甚至再次手术影响ASD发生的因素有很多[2],其屮融合节段长短是目前讨论较多手术因素,但其是否对ASD的发生产生影响还存在争议。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6月-2008年5月腰稚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69例,旨在探讨融合节段长短与ASD发生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

4、1.1一般资料选取2002年6月-2008年5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椎管狭窄等)在本科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69例,其中男38例,女31例;年龄24〜69岁,平均49.8岁。所有患者术前行腰椎正面骨密度测定,排除骨质疏松。所有患者按融合节段数分为三组:A组,融合固定1个节段(单节段),24例;B组,融合固定2个节段(双节段),26例;C组,融合固定3个及以上节段(多节段),19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临床症状。1.2方法全麻完全后,患者取俯卧位,术前C臂机定位节段,标记。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分离皮下、深筋膜、椎

5、旁肌,沿棘突双侧显露病变节段及上下相邻椎体椎板及关节突关节,在人字脊处分别置入椎弓根螺钉。棘突咬骨钳咬除相应棘突,用椎板咬骨钳小心咬开椎板、黄韧带及相应关节突关节,充分显露硬脊膜囊与神经根,彻底加压神经根及硬膜囊。切除椎间盘,刮除终板,行椎间隙植骨。安放金属棒与连接杆。冲洗创口,止血彻底,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1.3评价标准及方法1.3.1评估指标测量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侧位片上测量以下指标:融合节段以上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相邻节段椎体滑移距离、腰紙关节角和腰椎前凸角。测量方法:相应椎间隙高度为上下终板前后缘垂直距离之和平均

6、值;椎体滑移趴离为相邻椎椎体示缘线间的距离(图1);腰椎前凸角采用Cobb's方法测量。1.3.2影像学退变评定标准采用Min等[3]提出的影像学诊断标准:(1)椎间盘退变,如椎间盘高度丢失>10%;(2)向前或向后滑移>4mm;(3)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相邻椎体角度变化>10°;(4)CT或MRI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症;(5)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6)骨赘形成>3mm;(7)脊柱侧弯;(8)压缩骨折。融合部位的邻近节段具有上述标准之一即可确认为相邻节段退变。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

7、以(x土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各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为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A组有2例(8.3%)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B组4例(15.4%),C组4例(21.1%)。A、B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卩>0.05);C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2.2各组测量指标比较末次随访时,三组椎间隙高度均下降,其中A组下降最少,C组最

8、多,且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腰椎前凸角均增加,C组增加显著,较A、B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lo3讨论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是当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