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9571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07
《基于传承地域文化与反映场所精神景观设计教学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基于传承地域文化与反映场所精神景观设计教学探究 【摘要】针对景观设计和教学中漠视场地和地域特征的现象,提出传承地域文化,反映场所精神是设计的本源。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用实际的设计项目来指导学生进行地域文化和场地特征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方案设计。并以实际的教学案例来阐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效果。【关键词】场地特性;地域文化;景观设计;项目教学法;城市公园基金项目: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教学法在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b201108)8 设计的本质是反映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缺乏对场地和地域文化尊重的景观空间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国内的景观设计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态势中,大量存在西方化、概念化、雷同化等问题,不尊重场地和地域特色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对景观设计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尊重场地特性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景观设计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本文就是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具体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一、传承地域文化和尊重场地特性的重要性地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所具有的综合文化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状况、建设状况,更包含了此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景观扎根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沃土之中,应呈现千姿百态的变化。然而在高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地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尤其城市快速更新与扩充的进程中,这种破坏尤为严重。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我们感到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陌生,别的城市越来越熟悉”。地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强化和保护地域特征也是保持城市个性化的重要手段。场地由具体的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水系、建筑和构筑物和人的活动组成,蕴涵了丰富的文化。这些物质的总和决定了环境的气质和氛围,即场地特性。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追求速度的同时,许多项目忽略了场地特性,涌现出大量”千园一面”的景观设计作品。而景观设计只有充分尊重其所在场地的内在物质特征和精神,才能创造出具有特定场所感和人文精神的空间环境。二、教学设计(1)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8 在当前的景观设计教育中,大多采用虚拟的课题开展设计教学。设计课题往往封闭与孤立地进行地块内的设计,过分强调项目本身而忽略其与周围现有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缺乏地域和基地分析的基本训练,这无疑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选择实际存在的、当地的、具有典型性的项目作为教学的内容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开展地域文化和场地特征的调查,激发学生对设计项目周围环境的关注。通过调查研究,针对性地开展设计,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在项目设计教学中,分为三大步骤:第一,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分析,提炼场地特性、挖掘地域文化;第二,做相关案例的收集与分析,学其所长;第三,提出设计构思、展开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方案进行调查、思考、分析、控制、筛选与决策,一步步推进方案。我们把”调查和分析”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后续的设计都是在这些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来开展的。对地域文化和场地特征的调查可以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展开。(见图1)8 从空间角度来看,基地地形、水系、动植物、土壤,基地周围的交通、人流状况、地形地貌、绿化、材料、资源和建设状况,所在地域的气候和场地微气候都是调查的内容。因为每一块场地所具有的独特的特质是景观设计最宝贵的资源,应该在设计中仔细和恭敬的给予回应。从时间维度来看,场地的过去、现在,曾经和正在场地上发生的事件是场地的记忆。这些记忆通过民间传说、民间习俗、历史事件、历史名人、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表现出来。挖掘区域文化,理解了地方文化的特性,才有利于创造和维持地域和场所的文化内涵。三、课程教学实例在如何培养学生尊重场地特性,传承地域文化的正确思维模式的问题上,近两年笔者做了些尝试。下面以本校09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具体阐述。为便于考察、体验场地,在教学中,选定位于昆明市盘龙山水新城入口的一个城市公园项目作为教学设计的课题。给学生的基本资料如下:该项目位于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以东,7204公路以北。基地整体形态呈斧形,占地7.4公顷,用地性质为城市绿地。将学生进行分组。以3-5个人为一组,自行组合,并选定组长。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带学生到场地进行踏查。考察基地地形、水系、动植物、土壤,调查周围交通、人流状况,周边的地形地8 貌、绿化、材料、资源和建设状况,了解所在地域的气候和场地微气候。用手绘、剪贴等方式,将调查的结果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到附近去走访,了解场地的过去、现在,了解曾经和正在场地上发生的事件,找寻场地记忆。收集项目所在地域的民间传说、民间习俗、历史事件、历史名人、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挖掘区域文化。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收集了不少关于场地的文化信息,了解这块场地的前世今生:项目所在的位置早年间是稻田,近十年变成了耕地,至今依然有些菜地保存在基地中。同学们去考察的时候,恰好看到附近的居民在其中耕种,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象。附近有汇集了乡土文化的”百年集市”龙头街;有蓊蓊郁郁、密不透风的竹林而闻名的竹园村;有盛产土陶的瓦窑村;更有传说中有”神龙盘踞”的龙泉镇、龙头村,这里的一颗印民居历史久远,古色古香,西南联大时期,众多文化名人聚居于此。基地被昆明古”六河”之一的金汁河环抱,尽管”黄花入河,如金汁然”的景象已消失殆尽;紧邻基地是是云南省最早的广播电台,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在,但它依然默默发挥余热,向东南亚一些国家传播中国文化。这里是云南省开始中外文化交流最早的通道之一。8 3、收集资料的同时鼓励学生多去基地、基地周边,以及项目所在区域去。或行走,或停留,深入认识、体验、理解,并融入场地和地域中。指导学生采用观察记录法记录人流和人的活动,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人们的需求,并且参与人们的活动。通过对场地的熟悉和对人的了解,深入理解项目。4、指导学生做相关案例的收集与分析也非常重要。其目的在于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找到现代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接合点,指导进一步开展方案设计。同学们通过广泛的阅读,了解到古今中外许多根植于场地特性的基础上,传承地域文化的精髓的好作品。如北京的颐和园、长沙的黄兴路步行街、广州的岐江公园、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成都都江堰水文化广场、苏州博物馆新馆等。5、对场地特性和区域文化进行的深入分析、提炼,另一方面结合设计者的体验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构思,展开设计。因为每个组得到的信息和关注的重点不同,提出的目标和理念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由组员们每人提出一些自己的创意,小组讨论之后,选取较优的几个创意深入探讨。经过老师和同学提问答疑,确定最终创意方案。由小组成员补充收集资料,对方案作出深化和发展。8 同学们非凡的创意能力在这一阶段表现得十分突出。有的方案,以”生态·生活·生趣”为设计理念,保留了原场地的稻田,让人们可以闻稻花香、听鸟虫鸣叫,还可以参与农作,充满生趣;方案中保留了原场地的植物,并且栽植周边原生植物,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态群落。结合场地靠山、临水的自然资源,以”一脉山·一弯湖·一丘田”的空间格局来谱写景观设计的篇章。设施设计方面,从山林、田园吸取创作灵感,将丰收的谷垛、山间的木桩、林中的山珍作为设计源泉,进行了亭子和坐具的设计,可谓别具匠心。也有的作品构思非常巧妙,”念·思·源”为题,采用”一颗印、瓦窑、花灯戏、龙头街集市、万亩桃林、竹林、水源”等为设计元素,以各元素分布在基地四周的实际位置来布置景点。融合场地周边的各种文化信息,形成了花灯梦曲、龙头集影、玉带金汁、瓦窑故里等空间节点。而肖美凡这个组对周边的公共空间的功能做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将项目定位为运动主题公园,满足周围居民的健身活动需求,体现了她们关注人的需求,注重功能性设计的特质。四、结语随着的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深化,对场地特性的尊重和地域文化的弘扬成为景观设计的必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自然、维持和利用自然资源及建成环境,弘扬历史文化,是生态的需求、精神的需求,也是景观专业教师的社会责任。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发挥景观设计学科服务社会的优势,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为环境建设添砖加瓦。参考文献8 [1]姚琛.论项目教学法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J].装饰,2012(10):106-108[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3]马克辛,卞宏旭,李维炯.景观设计教学[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01[4]王蓓,李新海,刘娜.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0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