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ppt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ppt

ID:52493572

大小:355.86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4-08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ppt_第1页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ppt_第2页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ppt_第3页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ppt_第4页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感知集合意义一、儿童数概念的发生起始于集合的笼统感知二、感知集合是幼儿从集合的笼统感知到形成最初数概念的中间环节和必要的感性基础三、渗透集合的思想,使幼儿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利于幼儿从包含关系上来理解数目,加深对数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举例说明:2岁的幼儿模糊感知糖的多少。数前准备教育,集合的包含关系为数的分解与组成以及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幼儿感知集合(characteristicsofchildren‘’sperceptiononse

2、t)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发生、发展的基础,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①2-3岁左右幼儿产生丁对集合的笼统感知,但这种感知是泛化的。此时儿童还看不到集合的范围和界限,不能一个接一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也不能精确地意识到元素的数量。如果让幼儿用重叠法感知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他们往往会将物体摆出集合的范围。②3-4岁幼儿能感知到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知觉也从泛化向精确过渡。这一阶段的幼儿对集合中元素的认识不能超出集合的界限,他们一般把注意力集中在集合两端的元素上,同时所摆的元素逐步达到准确的一一对应

3、。另外,此阶段幼儿已经开始具有简单的分类能力。幼儿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及元素,也就能辨认物体(元素)并将它们归类(形成集合)。3岁以后,幼儿能进行简单分类,即按物体外部特征分类(形成集合),如按物体大小、形状分类等等。③4—5岁幼儿已经能够准确地感知到集合及其集合中的元素,并能够初步理解集合和子集的包含关系。此时幼儿已经提高了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的能力,他们可以按物体的简单用途和数量分类。另外,在直观条件下,幼儿能够对集合(类)和子集(子类)作出比较,能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④5-6岁幼儿对集合的理解

4、进一步提高和扩展。他们能够按照两种特征将集合分成子集,比如可以把颜色和形状不同的一组几何图片分别从形状和颜色两个角度分类。另外,他们还能够比较好地理解集合和子集的包含关系。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一、什么是学前期的感知集合教育指在不教给幼儿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二、学前期感知集合教育的主要内容(一)分类分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并在一起。意义:1、帮助幼儿感知集合,形成

5、关于具体物体的集合概念。2、分类是计数的前提,是形成数概念的前提。3、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幼儿的几种分类: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即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分类。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即按物体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分类。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即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分类。5、按物体的材料分类:即塑料、木制品、布制品等分类。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即按一个、两个、三个……分类。7、按物体间的关系分类:如动物与食物的关系等分类。

6、8、按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如人物的表情、动作姿态等等。分类教学一般的方法与手段:1、操作——幼儿分类学习的最主要、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学中应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去操不同形式的分类,对于小年龄幼儿应尽可能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并提倡幼儿自身参与的体验和操作活动为先,教师的归纳和提升为后的原则。操作的方法可通过集体活动,也可以是个别的,非正式的,小组的,区角活动等。2、游戏在游戏中,通过活动,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等过程可帮助幼儿体验和学习分类。教学要求: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日常生活情景。应当把分类渗透到幼儿的

7、生活中,在幼儿接触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随时随机地加以运用。2、提倡并鼓励幼儿交流分类的结果——体现幼儿思维抽象和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动作水平上的分类之后,引导幼儿用语言经过内化加以正确的表述对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交流能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及幼儿之间的互动,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3、扩展幼儿有关分类的标准,尝试多种分类形式在教学中,结合幼儿按一种维度分类的不同结果,帮助幼儿归纳到分类的不同标准,并由此提示幼儿尝试一维特征的多种自由分类、层级分类以及

8、按二维(或以上)特征的分类,逐步帮助幼儿在分类活动中发展其思维的抽象性、发散性、灵活性。(二)区别“1”和“许多”意义:区别“1”和“许多”是小班初期学数前准备教育的内容,引导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促进幼儿感知元素的分化过程,为学习逐一计数和认识10以内的数奠定基础。教学要求:1、使幼儿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2、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3、能在生活中运用“1”和“许多”词汇。教学的一般方法:1、感官参与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材料和环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