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人假设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探究

基于知识人假设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探究

ID:5240987

大小:3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7-12-06

基于知识人假设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探究_第1页
基于知识人假设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探究_第2页
基于知识人假设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探究_第3页
基于知识人假设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探究_第4页
基于知识人假设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知识人假设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基于知识人假设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探究  摘要: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当前高校职员制度改革的瓶颈在于缺少一种紧扣高校管理人员主体属性以及高校管理人员这一职业定位的理论基础和管理方法体系。通过“知识人”假设的概念和高校管理人员“知识人”的角色定位,来探讨对完善高校教育职员制的原则和对策。关键词:知识人;高校;教育职员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133(2013)01-0108-05虽然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早已明确在高等学校实行教育职员制度,教育部也于1999年底制定了《高等学校职员职员暂行规定》,并

2、从2000年开始选择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进行了改革试点,但这项工作由于受管理知识发展,配套改革措施,整体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制约进展缓慢,没有全面铺开。152006年以来,原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为高校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深化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指导,使得高校职员制度的改革进人了快车道。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当

3、前高校职员制度改革的瓶颈在于缺少一种紧扣高校管理人员主体属性以及高校管理人员这一职业定位的理论基础和管理方法体系。本文旨在通过“知识人”假设的概念和高校管理人员“知识人”的角色定位,来进行高校职员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1知识人假设的提出人性的假设是对人本性的认知,分析人的本性,了解人的需求,是一切管理学的前提。诚如著名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所说:“每一种管理决策或行动都是以人性的假设为前提和后盾的。”对组织成员的人性假设分析和探讨,是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前提和手段。1.1“知识人”假设提出的社会经济现实15人的本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

4、断发展的,是受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环境所制约的。不同人性假设的提出都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的,亚当·斯密结合当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正式提出了“经济人”假设,指出“自利的心理动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也是社会分工的根本原因,”并以人的自利性原则为基石,强调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开展一切有效经济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受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马歇尔、凯莱斯、西蒙等人对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进行了持续的修正,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现实。西方管理学中,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面》中根据“经济人”的

5、假设,结合激励理论,总结出了“x理论”。其主要内容是:①大多数人有懒惰的本性,都想尽办法的地去逃避工作和责任……;②大多数人都是缺乏理智的,必须加以指挥、控制、诱惑、收买,须靠外力严加管制,以惩罚来相威胁……③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不一致的,个人为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将会选择能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事做。而管理人员依据对他们人性的假设,可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控制和激励他们。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又出现了“自由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负责人”等人性假设理论及以此为基础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理论体系,特别是随着

6、阐释对个人需求和行为动机的激励理论的研究深入和日趋完善,如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激励一保健理论、公平理论等,将人性假设在管理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提高了组织效率。15纵观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①人性假设理论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现状相适应,并受之影响。如斯密时代的英国,机器大生产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技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处于急剧的上升期,似乎所有的经济行为主体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认为通过自由竞争完全可以实现“自然均衡”,斯密在此构念上提出了以“自利心”为行为动机的“经济人”假设。②科学的、符

7、合当时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现状的人性假设理论和与之对应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理论和实践能提高组织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人性假设理论所适用的主体正在不断细化,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由于教育背景、职业特性、工作生活环境等不同,需求层次也各不相同,应适应于不同的人性假设。没有一种对任何行为主体、社会职业群体、任何时间都普遍适用的人性假设理论。15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知识科技以爆炸式的增长,日渐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活动中每一个行为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动机。

8、具体表现为:①创新能力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实物资本”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②在社会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社会”、“知识”、与“行动”之间建立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