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047868
大小:80.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3-22
《比较学习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实验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比较学习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和田中学毛羽丽一、课题的提出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提出:“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丄的一切的。”比较是确定事物同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通过比较,认知界屮之同,就是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共性,即规律性;通过比较,能辨别同中之异,就是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的个性,即变化和发展。在教学活动屮,“知同”才能把握教材的基本规律,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辨异”才能见微知著,触类旁通。因此,“比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
2、之路,如果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能乐于比较,善于比较,做到“同屮求异”和“异屮求同”,那么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屮语文教学屮,面对求知欲望强烈,发散思维活跃而又缺乏认知深度的学习对象,充分运用比较思维的方法,可以使其思路开阔,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字意,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还在于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鲁迅先生说:“教师愈会比较愈有益处。”同样对一个词,一个句子,一篇文章,善于运用比较思维,就能理解得深,
3、记得牢,用得活;相反理解肤浅,记忆模糊,运用死板。所以,认真培养和发展比较思维这一智力因素,有利于培养语文能力,在学生中形成主动学习,乐于发现,积极探索,全面掌握,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本课题研究将侧重于初屮语文阅读方面的比较学习法的运用,以比较学习法,引导求同辨异的思维方式,强化思维品质的培养。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以比较学习法来激发学习兴趣。有实验证明:初屮学生对语文无兴趣的人数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无疑阻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很值得语文教学者研究的。“求知和兴趣的首要源泉,包含在教
4、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采取的处理方法屮”(《情绪心理学》),而学生的兴趣又是一个“好奇、求知、爱好”的过程,所以本课题研究特定的比较形式,将打破传统的教学程序,以求同、求异揭示某种新的知识,使学生感到好奇,并逐步完成求知和爱好的过程。2.以比较学习法,引导求同辨异的思维方式,强化思维品质的培养。程序化的教学往往以教师的讲授活动为主,学牛被动听讲,缺乏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互相交流等思维活动的训练,因而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而木课题的研究则要为学牛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几篇课文或相关语段的选材、立意、主旨、表
5、达方法、表现手法等都可作为每次学习的比较点,从而以知识木身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并在积极思维和探索屮常握文章的知识点。1.以比较学习法来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篇一篇孤立地讲读作品,有时两三节课只读一篇文章,教学效率低下,课堂容量小,学生通过学习仅仅掌握一篇文章的知识,而比较学习法则把作品放在一系列作品的比较之屮来观察差异,不仅大大提高了阅读量,而且在比较学习中,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自己去辨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知识的能
6、力,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H的。三、课题的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法,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选初一(3)班为实验班(38人),初一(4)班为对照班(40人)。对初一(3)班实施实验教学,研究吋间为三年,三年结朿,进行定位总结。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1对学牛的语文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全方位了解实验班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做到从调查分析入手,理清研究思路,通过调查研究表明:70%以上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听的状态,缺乏积极性思维。学生普遍感到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较大的困
7、难,却没有好的办法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看到文章往往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对文章的理解较为肤浅表面。%1教材处理。本校现运用初中语文S版教材,是以单元编制,单元内容各篇Fl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但若仅以此作为本课题的研究教材,那么在比较广度、深度、角度方面都是很孤立的,很单薄的。所以我大胆•尝试打破初屮语文教材的年级限制,深入研究初屮各年级的语文教材,甚至把眼光投向其他版本的教材和课外文章,在整体把握各类文章的共性以及认真研究各类文章的个性的基础上,根据研究要求,教学H标的设定,有
8、计划地将有可比意义的课文或语段编排在一起,这是木课题研究之本,其重要性是相半明显的。2.实施阶段:在教学屮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思辨为核心,训练为主线”的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主导”为“引导”,不断地创造条件,设定环境,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比较、选择。教师在实施阶段根据教学要求、课文内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篇、修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