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数的几何意义--教案.doc

复数的几何意义--教案.doc

ID:51869722

大小:8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7

复数的几何意义--教案.doc_第1页
复数的几何意义--教案.doc_第2页
复数的几何意义--教案.doc_第3页
复数的几何意义--教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复数的几何意义--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复数的几何意义教学目标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血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2.了解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点复数的几何意义与复数的加、减法的几何意义。教学过程前面我们是从“数”的角度研究了复数的概念及其四则运算,木节课我们将从“形”的角度来研究复数的几何表示和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一、问题情境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來表示,那么,复数是占也能用点来表示呢?二、学生活动知识回顾:①形如d+仞的数叫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I实数叫做复数的实部与虚部。复数—+加虚数(Z?=0)(力工0)(当。=0吋为纯虚数)

2、②两个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实部与虚部分别相等a+bi=c+di<=>a-cb=d问题1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表明,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4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⑺上)与平面肯角坐标系屮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么用平曲内的点来表示复数呢?问题2我们知道平面肓角坐标系屮的点A与以原点0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04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来表示吗?三、建构数学师生共同活动: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屮,以复数z=a+bi的实部d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2.

3、建立了岚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也称为高斯平面),兀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实轴上的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虚数。1.因为复平面内的点Z(a,b)与以原点。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0Z—一对应(实数0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与零向量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0Z来表示复数a+bi,2.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复数z=a+bi.复平面内的点Z(a,b)和平面向量旋这间的关系(如图)。今后,常把复数z=。+bi说成点Z或向量0Z(并且规定相等的向量表示同一个复数)3.相对于复数的代数形式z=a+bi,我们把点Z(a,b)称为复数z的几何形式,向量0

4、Z称为复数的向帚形式。四、数学运用运用1(1)例1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4,2+,,—i,—1+引,3—2/问题3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与这个实数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或绝对值),它表示向量的长度,相应地,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或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向量迈的模叫做复数z=a+bi的模(或绝对值),记作

5、z

6、或

7、。+仞

8、。由模的定义可知习=0+仞

9、=yla2+h2。复数的模表示复平面内该点到原点的距离。运用2(1)例2已知复数召=3+令,込2=3—4/,?3=-1+5»试比较它们的模的大小思考:%1两复数

10、的模能比较大小,两复数能比较大小吗?%1勺与5两复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模有怎样的关系?能推广到一般情形,并找到一些性质吗?(2)例3设zw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②2v乙<3问题4既然复数可以川复平面内的向量來表示,那么,复数的加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学生动手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图求解(如图3—3—6)。这就是复数加法的意义。问题5你能发现复数减法的儿何意义吗?两个复数的差的模有什么儿何意义?结论:复数可以用平面向量来表示,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的旁的模就是复平血内与这两个复

11、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最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不难验证向量的“数乘”运算与复数屮“实数乘以复数”类似,但对于向量的数量积,在复数屮找不到类似的运算。五、回顾反思1.由实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类比联想得到复数可用复平面上的点来表示,进而得到复数的向量形式,这是由一维向二维的联想,同时实现了从“数”到“形”的转化。类比平面向量的加减法,又得到了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从而对复数有了新的认识。2.通过复数的几何意义与复数加减法几何意义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复数作为一种新数学语言,也将为我们今后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提供了可能。六、课后作业

12、1.第69页练习42.第70页习题3.3的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