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841125
大小:3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6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2010-08-1923:21:06)转载▼标签:杂谈分类:转载数学与其他学科比较,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二是它具有精确性;三是它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应用性。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可以说,数学是走入科学殿堂的一把金钥匙。但是,由于数学具备一、二两个特点,所以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要想让学生都热爱数学,懂一些数学,并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使每一个人都具备基本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关键。结合《新课标》,在笔者的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几方
2、面入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时,他们才会为学习付出努力。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由此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情绪,焦虑、恐惧,甚至逃避,学业就会急剧下降。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行之
3、有效。1.1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内容本身已较为抽象、枯燥,照本宣科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结合新的课程标准,转变角色,从课堂教学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验情境、活动情境,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数学活动,给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感受、经历、体验,从而获取宝贵的数学活动经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难”就不攻自破了;再次,以小组活动形式,帮助他
4、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质疑调查,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学中动,动中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层施教,分类推进,整体提高 教学内容深浅不得当,都会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部分学生“不愿吃”的现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注重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补充例题;根据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的差异,在教学中不搞“一刀切”,采取分层设标,分类推进,实行分层施教。主要有以下措施:1.2.
5、1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一课一得” 例如,在初二几何“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共同目标是“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关系。不同的要求是:较差学生识记;中上的学生会运用这一关系判断已知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较好的学生在达到以上要求的基础上,会完成形如:“化简∣a-b+c∣+∣c+b-a∣,其中a、b、c为三角形的三边”的代数问题,培养代数、几何综合运用的能力。1.2.2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如在初二代数讲
6、授平方根时,设问①9的平方根是多少?②(-3)2的平方根是多少?③√81的平方根是多少?问①让较差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问②让中等学生回答,激励他们的进取心;问③由较好学生回答,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能力。1.2.3编排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题 这样既巩固了“双基”,又兼顾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并减轻了学生负担。中等水平以上学生全部完成A、B组题,较差学生仅完成A组中基本题型。1.3形成正确的评价机制 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抓住“闪光点”,及时表扬。在课堂40分钟,为每个
7、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答问、质疑、猜想,给他们说话、犯错的机会,然后以提要求的形式指出不足之处。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及时肯定。不要吝惜“很好!不错!很棒!没关系!”等鼓励性的词语或竖起大拇指、来一片掌声、一个热情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旦学生得到中肯的评价,尤其是来自老师的赞扬,就会激起他们更强烈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愿望。日久,每个学生都坚信:我能行,我能学好数学!从而养成乐观、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来迎接挑战! 这几点措施的实施,使一堂数学课上氛围轻松又浓郁,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的喜悦的机
8、会。成就感永远是激励人进取的一种动力。成功体验的获得,使学生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自信心倍增,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成功教学的目的。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习惯。学生普遍惰性较强,知难而退。遇到这种情况时,不管是在课堂教学或课余辅导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