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喹诺酮信号分子不同诱导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和毒力因子的影响.doc

外源性喹诺酮信号分子不同诱导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和毒力因子的影响.doc

ID:51655940

大小:90.1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14

外源性喹诺酮信号分子不同诱导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和毒力因子的影响.doc_第1页
外源性喹诺酮信号分子不同诱导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和毒力因子的影响.doc_第2页
外源性喹诺酮信号分子不同诱导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和毒力因子的影响.doc_第3页
外源性喹诺酮信号分子不同诱导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和毒力因子的影响.doc_第4页
外源性喹诺酮信号分子不同诱导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和毒力因子的影响.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源性喹诺酮信号分子不同诱导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和毒力因子的影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外源性喹诺酮信号分子不同诱导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和毒力因子的影响  外源性喹诺酮信号分子不同诱导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和毒力因子的影响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isa,PA)是一种条件致病的革兰阴性杆菌,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人的皮肤、呼吸道及肠道中,主要引起通风性呼吸道感染、烧伤性继发性感染和囊性纤维化病人的继发性肺炎及全身系统的感染,是临床常见的耐药菌之一。  目前多重耐药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较高,再加上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症状较严重,进而给临床抗感染治疗

2、带来巨大困难。  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多种急性和慢性感染与其活性的毒力因子密切相关,毒力因子活性越强,引起的感染症状越严重,治疗难度越大。  PA的毒力因子受四个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即以高丝氨酸内酯为信号分子的las系统,rhl系统,以喹诺酮类为信号分子的pqs系统及iqs系统的调控,四个系统对毒力因子的调控机制相互影响,交叉复杂,子系统间存在级联调节机制。  喹诺酮信号分子(Pseudomonasquinolonesignal,S)是pqs系统中多功能且至关重要的信号

3、分子,它参与各种毒力因子的调控、细菌的菌群密度、营养物质的运输如Fe3+、抗生素敏感性、膜囊泡的形成,以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抑制等。  本课题探究了在外源性S不同诱导方案下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性变化,以及不同诱导方案对毒力因子和QS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外源性S不同诱导方案下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目的:探究铜绿假单胞菌经外源性S不同诱导方案处理后对临床常用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1)菌株的选取及处理:收集临床血培养及胸水腹水等无菌体液中分离的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

4、、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美罗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经VITEK-2重新鉴定,与PAO1(质控菌株)一起作为原始菌株,在分别含不同浓度(10,40,80μM)S的培养基中培养5天,每完成一天的培养需更换相同浓度的新培养基,将恒温培养24h(1天)的菌株定义为诱导第一天的菌株,以此类推,保存诱导后第一天,第三天和第五天的菌株,与原始菌株一起作为实验菌株。  (2)敏感性的测定: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铜绿假单胞

5、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美罗培南的抑菌圈直径,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xx年公布的标准对实验结果进行判定。  (3)统计分析: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外源性S不同诱导方案下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MIC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实验菌株:收集血培养和无菌体液的敏感菌株共11株,与PAO1一起作为原始菌株,经S3个浓度体外诱导5天之后保存第一天,第三天以及第五天的菌株

6、,构成12个菌株系列,共保存120株实验菌。  (2)实验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外源性S不同诱导方案下实验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结果显示S的诱导浓度与诱导时间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即不同S诱导浓度下对环丙沙星的MIC值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变化的趋势不同;不考虑诱导浓度的影响,各诱导时间下MIC值的变化趋势不同(P<0.001)。  (3)实验菌株对其他抗生素的抑菌圈直径:外源性S不同诱导方案处理前后实验菌株对其他抗生素的抑菌圈直径变化不明显。  (4)敏感性结果:外源性S不同诱导方案处

7、理前后实验菌株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美罗培南药物的敏感率均为100%。  2.外源性S不同诱导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表型的影响目的:探讨外源性S不同诱导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泳动能力、绿脓菌素活性弹性蛋白酶活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等毒力表型的影响。  方法:  (1)毒力因子的测定:泳动能力通过浑浊圈的大小来测定,采用氯仿盐酸双相萃取法测定绿脓菌素活性,采用酶解染色法测定弹性蛋白酶活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的形成能力,所有实验需独立重复三次。  (2)

8、统计分析:外源性S不同诱导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泳动能力、绿脓菌素活性、弹性蛋白酶活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等毒力表型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对泳动能力的影响:整体上看,外源性S不同诱导方案与诱导前比较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泳动能力除80μM诱导第五天对泳动能力呈抑制作用外均呈促进作用。  具体地,浓度为10μM时铜绿假单胞菌的泳动能力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呈持续促进趋势,浓度为40μM和80μM时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呈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