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虚词.ppt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ppt

ID:51637859

大小:940.36 KB

页数:66页

时间:2020-03-27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ppt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ppt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ppt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ppt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虚词文言专题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1.分清虚实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六王毕,四海一黄鹤一去不复返动词 统一副词 一旦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令壮者无取老妇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通娶夺取动词2.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

2、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3.通晓古今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4.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1)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2

3、)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1“何”的用法(一).用作疑问代词。1、“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副词。1、疑问副词,怎么,多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传序》)(三).复音虚词"

4、何如""何以"。1、“何如”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2、“何以”即“以何”,“拿什么”“凭什么”等。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2“之”的用法:(一)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如: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二)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2.指示代词,表近指。“这”之二虫又何知?(三)助词1.结构助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

5、的作用,可不译。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不知老之将至鹏之徙于南冥也2.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久之顷之3.结构助词,“的”,有的可不译。如: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4.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马之千里者。都督阎公之雅望。3“以”的用法:(一)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壁。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斧斤以时入山林。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申之以孝悌之义。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因""由于"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武以始元年春至京师。奉宣室以何年?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二).用作连词。用法相当于“而”。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长太息以掩涕兮。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

7、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宁溘死以流亡兮。3、表示目的关系,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作《师说》以贻之。(《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汉亦留之以相当。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臣以供养无主但以刘日薄西山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