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446224
大小:2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4
《文言相柔-辉映课堂——《乡村四月》教学实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言相柔辉映课堂——《乡村四月》教学实录天润实验学校谢称发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3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做到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2、感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流程】 【课前欣赏】播放江南乡村四季景色图,配以一曲优美的《云水禅心》,引领
2、学生感受江南乡村的美丽与美好。 师:同学们,欣赏了刚才几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说?(美喜欢) 是呀,这么美的乡村四季,有谁见了会不喜欢呢? 知道吗,这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美景正是来自咱们可爱的家乡,来自咱们江南一带的美丽乡村! 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其实,咱们乡村处处有美景!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导】有人说“江南”的同义词是“沉醉”!因为江南的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月,都是那么的令人陶醉!现在虽是四月,可它却还是农历的二月之末。那江南的乡村四月又是如何的呢? 这节课,就让
3、我们一同走进“乡村四月”(板书)(学生读题) 这是一首诗歌,作者是南宋诗人翁卷先生,对比李白、杜甫、白居易,他显得有点陌生。那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这位翁卷先生吧。 (课件出示翁卷的资料)——指生读一读。 【渡】翁卷的家乡在浙江温州,离咱们这儿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让我们跟随诗人一同去感受他那儿乡村四月的气息吧!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出示全诗(同学自个儿练读) 2、读准“了”的音。(课件展示) 3、指导读通诗句 同学们,古诗跟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有韵律的。七言绝句讲
4、究前四后三的节律。 (课件出示标“
5、”的全诗)哪位同学来展示展示你有韵律的朗读。 4、师生多形式合作读诗(掌声合作愉快!) 5、通晓诗文 同学们,读诗这么多遍,你知道在诗人翁卷的笔下都描绘了那些景物吗?(用“—”标画出来) 师相机板书:山原子规川雨 诗中除了写景,还写了什么?(人) 三、品读诗句,感受景美 【渡】这山原,这子规,这川,这雨,构成了乡村四月一道亮丽的风景。 风景在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示一、二句诗)瞧,风景这边独好!请你亮出自己的嗓子,好好读一读
6、吧!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透过文字能读出画面,会读诗!就该这样读诗! 1、品读“绿遍山原” “山原”是什么?(山陵和原野) 师:“山原”,其实就是江南的丘陵小山。那小山连着平地,平地连着小山。平地小山,小山平地,交错着,绵延着,这就是——(生:山原)(师边说边画示意图) 诗人说“绿遍山原”,这是怎样的绿啊? 初春:草色遥看近却无 晚春:树头花落未成阴 四月:草木成荫满目翠 师:就是这样的绿。我们来到山间,看啊,山间的原野怎么样?——绿了!往山
7、脚下看,怎么样?——绿了!往上看,山腰怎么样?——绿了!再往上看,山顶怎么样?——也绿了!这座小山怎么样?——绿了!那座小山怎么样?——也绿了!这片原野怎么样?——绿了!那片原野怎么样?——也绿了!是啊,一座座小山绿了,一片片原野也绿了。这就是——绿遍山原!(给示意图着色) 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绿绿的山原给展示出来?(指导朗读) 师: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诗人还看到了一种耀眼的色彩,那是什么?(白色) 诗人说“白满川”。这“川”让我想起了两个词“一马平川、川流不息”。这“川”不禁让我想起李白的诗句
8、“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解“川”意) 这里的“川”指的又是什么?(平地——是稻田啊!) 师:适逢农历四月,乡村的人们已经在翻耕好的田里灌满了水,即将准备插秧了。水田被天空的亮光映照着,显得怎样?——白亮亮、白茫茫。(出示课件)看啊,就是这样的白亮亮、白茫茫,诗人称之为“白满川”! 师:是呀,乡村四月,到处都是青山,到处都是白水。绿得鲜亮,白得耀眼,绿白辉映,令人陶醉!美吗?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句诗?(课件出示:绿遍山原白满川) 【渡】知道
9、吗,在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样的青山,这样的白水,往往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课件出示乡村烟雨)那细雨绵绵的,像什么?(牛毛花针青丝轻尘烟雾。。。)就是这样的细雨,轻轻的,它飘落在你的脸上,抚摸着你的脸颊,轻吻着你的额头,惬意至极。就是这样的细雨,密密的,它飞舞着,飘洒着,整个乡村都像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难怪诗人会说“雨如——(生:烟)”再读轻些,“雨如——烟。” 师:这般的乡村,这般的美。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听(播放子规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