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425686
大小:5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24
《教育基本原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与知识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教育,无论是从个体生存而言,还是对整个人类繁衍而言,都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价值。知识,一般而言,指代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思维规律的认识。它反映了认识主体所达到的某种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体现了认识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所展示的特性和各种联系。知识是教育领域的专门沟通媒介。教师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传承知识,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吸收知识。正是知识,联结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正是知识,奠定了学生智慧养成的基础。一、现代知识观影响下的教育存在瑕疵知
2、识观是教育的观念基础。不同的知识观势必会影响教育活动的诸多方面。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把知识当作改造社会、创造财富的有效工具,侧重知识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即知识的外在意义;后现代知识观则强调知识的建构性,认为个体通过学习知识来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侧重知识对个体的价值,即知识的内在意义。在现代知识观的影响下,教育,无论是在其传授知识的选择上,还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都显现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教育者为了达到培养改造社会、创造财富的人才的目的,会希冀选择那些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知识快捷而高效地传递给学
3、生。这些知识(理科知识)通常以公式、理论等符号的形式予以呈现,显得生硬而冷冰,无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更是难以激发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对科学的热爱。其次,教育者为了尽快实现知识创造社会财富与价值的目标,会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恰当的手段呈现知识。例如:教师采用单一的、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应试的授课方式传递知识;学生与教师单纯地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接受者”与“知识传授者”等。在单一化且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掌握的是符号化了的外明知识,却很难在理解力上、创造力上与认知发展水平上取得质的提高。二、理想的教育应跨
4、越传承公共知识的阶段而助人养成智慧烙印在书本上的文字,通过口耳相传而获得的关于事物本身及其规律的认识,于我看来,都是缺乏个人见地的、可以为常人所识记的公共知识。教育,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公共知识,更要通过灌输给他们公共知识,使他们习得一种思考知识价值性的习惯,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个人知识,用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甚至是培养一种能够创造知识、超越现有知识的思维力。理想的教育应当实现三个层面的目标。首先,教育要促成学生从无知向有知的转变。这里的“知”指公共知识;其次,教育要帮助学生构建个人知识,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
5、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最后,教育要试图通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养成学生的智慧。书本上所呈现的知识是一致的,但是对于个人而言,具有不同的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客观的知识,更要思忖:学习这些知识对我有什么帮助?我要如何做才能高效地吸收知识?知识的学习对我能力的培养有没有帮助?学生进而在诸如此类问题的指引下,赋予知识“个性化”的答案,形成符合自身身心发展特点的、难于向外人表达的个人知识。事实上,知识的产生也是源于个人的生活体验。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抑或是社会科学知识,它们起先都是由人对自然界或是社会活动
6、的观察引起的。人的本能就潜藏着一种挖掘现象本质内涵的特质,因而也能够创造我们现如今所谓的公共知识。智慧,在我看来,可以通过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综合能力加以展现。智慧在我的头脑中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的表征,而知识量,是一个人对客观世界认识广度的衡量,充其量可以表征一个人的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因而,我始终秉持着这样的观点:知识不代表智慧,却又与智慧紧密相关。首先,知识凝结着智慧,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其次,智慧是知识的升华;此外,智慧使得知识富有了实践性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一些人,尽管他们可以顺畅地完成
7、高难度的工程类习题,却在实际生活中显得笨手笨脚,在待人接物方面稍显拙笨。这些人显然是具有知识的人,却很难用智慧去形容他们。因为,他们在社会生存方面,缺乏游刃有余的自如与谈笑风生的快意。正是由于知识与智慧的差异,教育才应当肩负起“转识成知”的使命,使学生从无知转向有知,从有公共知识转向构建个人知识,进而养成智慧。如何引导?情感体验反思杜威对知识两方面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免会遇到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知识,或是不具备高文凭,但是却拥有丰富人生阅历与生活哲学的人。这些人,在我看来,同样是智者。他们尽管缺乏社会
8、普遍认可的公共知识,却因为丰富的人生经验而获得了对周遭事物深刻而富有哲思的见地,在我看来,这种依托于生活经历而构建的个人知识恰恰促成了这类人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智慧的源泉。一、教育意味着新知识的创造教育,不仅传授给学生已有的、现存的知识,也潜藏着创造新知识的可能。这种可能性的大小一方面与学生个体潜能有关,更与教师的教育追求有关。以培养出在应试方面有所作为的学生为教育追求的教师,更加偏重学生对公共知识的识记、对学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