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424328
大小:6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4
《中青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临床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青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临床研究【摘耍】目的探讨分析中青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为对照组,另选8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监测,总结两组之间的联系。结果在相同背景条件下监测,观察组的睡眠呼吸暂停通气指数(AHI)高于对照组(卩〈0.05),两组发病因素在肥胖、抽烟、喝酒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较普通人群高,两者可相互
2、加重恶性循环,互为对方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D0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51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控制具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实用的意义。2008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基金会(ACCF)发表一份科学声明[1],指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0SA)是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新认识到的、可以干预的独立危险因索。现代生活节奏较快
3、,中青年的生活压力较大,长期喝酒、熬枚、抽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均能造成高血压、肥胖、嗜睡等不良后果,严重者极易引发脑卒中,而多数患者与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伴行,最主要的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本次研究重点讨论缺血性脑卒中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Z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确诊为脑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40〜59岁,平均年龄(45.20±7.36)岁;选取诊断符合屮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分会通过且公开的80例阻塞性睡眠呼
4、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40〜59岁,平均年龄(44・15±6・34)岁。本次研究对象病情稳定,其中男104例,女56例;吸烟95例,喝酒73例,烟酒均涉18例,熬夜13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卩>0.05),具有可比性。1.2比较方法多导睡眠监测时间为7h,实时记录监测结果,每晩7h的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或AHI,即平均每小时睡眠中的呼吸暂停加上低通气次数25次,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在相同时间背景条件下监测两组患者呼吸暂停发生的次数并比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发病因素(抽烟
5、、喝酒、肥胖)对疾病的影响。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土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在相同时间背景、抽烟、喝酒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见表1。3讨论本研究发现,除了传统指标上(抽烟、喝酒、熬枚)诱发脑卒中的主导因素以外,睡眠呼吸暂停也是脑卒中的一个非常危险因素,本研究在进行试验时把传统定义上的危险因索作为观察组,把并发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传统
6、危险因素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睡眠呼吸暂停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诱发脑卒屮的一个独立存在的危险因素。而2011年美国心脏卒中协会已将睡眠障碍列为卒中的一级预防危险因素[2],说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更容易发生。提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家属如果听到其打鼾,睡眠不好,或者出现嗜睡状况应该及时询问医生或耍求做检查以便及时确诊该疾病的家屮或者是术后复发,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给临床做诊断依据和指导。这和余召平等[3]的研究高度一致,说明试验的控制指标是有效的。和黄春[4]的研究结果不是很一致,可能是因为地域差异或诊断标准时选择的被
7、试病情或病因不同,导致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这在后续研究中会及时控制这些自变量的发生,尽量使试验合理准确[5]。目前认为脑卒中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Z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脑卒屮是作为威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一个独立因素存在的,其其至可以通过很多种不同的机制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综上所述,要加强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认识,早期发现和重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预防脑卒中发生和复发的有效干预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SomersVK,WhiteDP,AminR,etal.Sleepapneaandcardiov
8、asculardisease:an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mericanCollgeofCardiologyFoundationScientificStatement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Cou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