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内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90例,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0名。对三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B组患者每日静脉注射400mg/kg内种球蛋白,C组患者每H静脉注射800mg/kgM种球蛋白,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血小板数量、血沉速率变化情况,并根据患者症状消退情况评定治疗效果。结果:随着内种球蛋白的剂量不断增加,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血小板数量及血沉速率明显降低,治疗效
2、果与內种蛋白剂量成正比。结果:大剂量内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关键词】阿司匹林;内种球蛋白;川唏病;治疗效果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因由口本医师川崎富于1967年首次报道得名⑴,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烧、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严重的可引发严重心血管病变甚至威胁患者牛命⑵。近年来,其在小儿间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为人们所重视。临床对川嗡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阿司匹林联合内种球蛋白,但治疗效果因内种球蛋白的剂量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将探究在以阿司匹林联合内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屮
3、,不同剂量内种球蛋白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川崎病患儿90例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其屮,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龄8个月〜11岁,平均年龄(5・2±1.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入院吋均有持续性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临床症状,排除对阿司匹林及免疫球蛋白过敏,患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0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等一般疾病上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方法三组患者入院
4、后,均进行尿检、血常规、大便常规、心动图、肾功能、肝功能检查。对三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每日三次,30-50mg/kg每天。A组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疗上不再给予其他治疗,B组患者每口静脉注射400mg/kg丙种球蛋白,给药浓度5.0%,滴速0.5〜lml/min,连续注射5天,C组患者每日静脉注射800mg/kg丙种球蛋白,给药浓度5.0%,滴速0.5~lml/min,连续注射2天。待患者发热症状逐渐消退后减少阿司匹林剂量至3.5mg/kg,体温及血沉恢复正常后,停止服用阿司匹林。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无烦躁、心悸、休克等不良反应。
5、1.3效果评定方法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检测每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血沉(ESR)o同吋记录三组患者平均出院时间、退热吋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等临床症状消退情况。以临床症状消退情况评定治疗效果:症状完全消退为显效,症状有所好转为有效,症状无好转迹象甚至有所恶化为无效。综合有效率二(显效+有效)/例数xl00%o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元±$)表示,组间差距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检验指标分析:通过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
6、LT)、血沉(ESR)对比显示,三组患者交治疗前都有所降低,但下降程度,C组快于B组快于A组,变化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564,P<0.05)o随着丙种球蛋白的剂量不断增加,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血小板数量及血沉速率明显降低。表1:治疗前后检验指标对比组别治疗过程CRP(mg/ml)plt(x1o7l)ESR(mm/h)治疗前84.2±21.8345.7±28.772.5±13.2A组治疗后45.2±25.3332.5±48.842.2±6.5治疗前83.2±20.2343.8±44.871.8±10.3B组治疗后32.3
7、±15.7329.2±28.828.4±3.681.8±21.3342.2±43.771.6±12.2治疗前治疗后27.6±12.3320.7±30.220.4±5.62.2治疗效果对比:C组总有效率为96.7%,B组总有效率为86.6%,A组总有效率为70.0%,C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B组,B组的治疗下效果明显好于A组(X2=15.238,P<0.05)。可见,随着丙种球蛋白的剂量不断增加,治疗效果越明显。表厶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组别例数(N)显效(N,%)有效(N,%)无效(N,%)总有效率(%)A组305(16.7)16(53.3
8、)9(30.0)70.0BS1307(23.3)19(63.3)4(13.4)86.6C组3012(40.0)17(56.7)1(3.3)96.73.讨论川唏病多发于4岁左右的幼儿,其发病原因H前不明确,可能与病原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