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ID:15120082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_第1页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_第2页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_第3页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84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会所修订的诊断标准,将患儿根据就诊时间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均进行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同时进行控制感染与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家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热程、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血小板、C反应蛋白和血沉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

2、相比下降更为显著(P<0.05)。讨论:在阿司匹林抗炎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川崎病,有效缩短患儿热程、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控制血小板、C反应蛋白含量和血沉速度,,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关键词】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川崎病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4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2月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84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会所修订的诊断标准,患儿就诊时间据发病均不超过10天。患儿中男性51例,女性33

3、例;年龄5个月12岁,其中2岁以下的患儿15例,25岁患儿43例,5岁以上患儿22例。所有患儿均伴有发热症状,入院前发热时间311天,平均(5.9±1.8)天,症状大多为弛张热。患儿中49例精神较差,28例伴有咳嗽,13例伴有关节痛,腹泻、呕吐患儿共15例,54例手足硬肿,67例眼球结膜充血,34例肛周脱皮,48例各种形态皮疹(荨麻疹样、麻疹样、猩红热皮疹,发病时间为26天)。患儿中咽喉充血14例,心尖部位听诊有收缩期杂音2、3级9例,肝脏较大17例,3例心包积液。经过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的患儿为84例,其中29例患

4、儿白细胞含量低于10×109/L,38例患儿白细胞含量为1020×109/L,17例患儿白细胞含量超过20×109/L;患儿血小板升高61例,血小板含量为296413×109/L;患儿中14例轻度贫血;36例血沉过快,29例血沉速度超过每小时75mm;53例C反应蛋白升高;19例患儿ALT升高但程度较轻;心电图异常41例。将患儿根据就诊时间平均分为两组。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与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进行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同时进行控制

5、感染与对症治疗,阿司匹林急性发病期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3050mg,持续治疗68周。当患儿血小板与血沉正常后停止服药,超声检查无异常。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进行潘生丁治疗,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35mg,服药方式为口服,每日两次,疗程以冠状动脉症状消失为标准。观察组患儿家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每天每千克体重400mg,服药方式为静脉滴注,连续用药5天[1]。1.3评价指标:详细观察患儿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检测患儿4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血沉[2]。1.4统计学方法: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

6、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患儿治疗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的结果比较,见表1。观察组患儿热程、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C反应蛋白和血沉的结果比较,见表2。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血小板、C反应蛋白和血沉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为显著(P<0.05)。3讨论川崎病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

7、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3]。1970年以来,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以亚裔人发病率为高。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推测感染原的特殊成分,如超抗原(热休克蛋白65,HSP65等)可不经过单核/巨噬细胞,直接通过与T细胞抗原受体Vβ片段结合,激CD30+T细胞和CD40配体表达。在T细胞的诱导下,B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和凋亡减少,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IgG、IglVl、IgA、IgE)和细胞因子(IL-1,IL-2,IL-6,TNF-α4)。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内

8、皮细胞抗体和细胞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其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内皮细胞性白细胞黏附分子-1等黏附分子,导致血管壁进一步损伤。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机制可能为:①对抗抗内皮细胞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②抑制细胞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激活;③直接起免疫调节效应,如刺激产生低亲和力的IgGFc抗体或激活T抑制细胞;④中和未知的病原或毒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