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对“仁”的理解及其贡献.pdf

汉代儒学对“仁”的理解及其贡献.pdf

ID:51209442

大小:710.8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3-21

汉代儒学对“仁”的理解及其贡献.pdf_第1页
汉代儒学对“仁”的理解及其贡献.pdf_第2页
汉代儒学对“仁”的理解及其贡献.pdf_第3页
汉代儒学对“仁”的理解及其贡献.pdf_第4页
汉代儒学对“仁”的理解及其贡献.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代儒学对“仁”的理解及其贡献.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i;;学彳·I2。14年第3期汊代儒学“"的理锯殷舆贡献陈来摘要:汉儒的仁说思想,以仁者爱人为出发点,而更重视仁的政治实践意义;强调仁是对他人的爱,突出了他者的重要性;以恻隐不忍论仁,确认仁的内在情感是恻隐,而不仅仅把仁作为德行;汉儒已经在仁的观念下肯定、容纳了兼爱、泛爱、博爱作为仁的表达,以仁包容了所有中国文化内的爱的表达,使得仁爱包容了以往各家所提出的普世之爱;最后,与汉儒的宇宙论相联系,仁被视作天或天心、天意,仁被作为气的一种形态,使得仁深深介入到儒家的宇宙论建构,已经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汉代儒学仁说

2、的这些内容,在后来的仁学发展中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成熟的仁体论的重要基础。关键词:汉儒;仁说;博爱;爱人众所周知,就伦理学而言,董仲舒仁学思想恃,而教化之功不大乎!”他在这里以“博爱”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在批判功利主义的表述中建论仁,承继发展了先秦儒学之说,后来韩愈继续立了仁的基本道德立场,这就是:“仁人者,正其发明此义,使博爱论仁说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影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响。董仲舒在这一点上是有其大贡献的。按化,可谓仁圣矣,三王是也;⋯⋯是以仲尼之门,“博爱”之说睢在《孝经》出现一次,

3、在先秦未有五尺童子言羞称五伯,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用来说仁者;《汉书》中始出现“博爱仁恕”,乃谷也,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永之言,已在董仲舒之后。_3另一方面,西汉时这两句话《汉书》本传作“正其谊不谋其利,期爱慈、博爱的提法往往是王者用以突出仁作明其道不计其功”,后世皆以这二句流传,这种为政治教化手段,用以追求亲、和、安的社会政崇仁黜霸和反功利主义的思想在历史上发生了治目标,这样的政治思想倾向也应予以指出。深远的影响。无论如何,“博爱论仁”说可以看做以董仲舒为不过,从仁学的角度,更重要的是,董仲舒代表的

4、汉代儒学对仁的重要理解。提出了以“博爱”论仁:“政有三端:父子不亲,则致其爱慈;大臣不和,则敬顺其礼;百姓不安,则力其孝弟。孝弟者,所以安百姓也,力者,勉行之,身以化之。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汉代儒学的仁学主要表达在董仲舒的《春秋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繁露》。在《礼记》乐记篇中曾提出“仁以爱之,义必有教化。故日:先之以博爱,教以仁也;难得以正之”,但并没有说明爱和正的对象。而《春秋者,君子不贵,教以义也;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以繁露》最集中的表达是,“仁者爱人、义者正我”,孝也;必有先

5、也,教以弟也。此威势之不足独在仁义的不同对象的对比中阐释他们各自的意作者简介:陈来(1952一),男,浙江温州人,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100083。汉代儒学对“仁”的理解及其贡献义。董仲舒说:“晋灵公杀膳宰以淑饮食,弹大夫之有义,其身正也;趋而利也,故日:义在正我,以娱其意,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不在正人,此其法也。夫我无之而求诸人,我有爱人也。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之而诽诸人,人之所不能受也,其理逆矣,何可不爱,奚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也。”这里严

6、谓义!义者,谓宜在我者,宜在我者,而后可以称格分别了自爱和爱人。自娱其意是自爱,但不是义,故言义者,合我与宜以为一言,以此操之,义之爱人,所以不是仁,仁是爱他人之名。为言我也,故日:有为而得义者,谓之自得,有为而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失义者,谓之自失;人好义者,谓之自好,人不好义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者,谓之不自好;以此参之,义我也明矣。是义与仁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于人,义殊,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爱在人,谓之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

7、仁自仁,义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也;故日:仁者,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人也,义者,我也,此之谓也。君子求仁义之别,以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阁于人我之纪人我之间,然后辨乎内外之分,而着于顺逆之处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也,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广施,宽制以容众。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君主必须爱人,正己,所以这里的仁义说是儒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政治思想的一种表达。这也是把

8、先秦儒学爱人与《荀子》子道篇“仁者自爱”说不同,董仲舒明和正身思想安置于仁义的定义中的一种表达。确主张,“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他不仅指出义不仅是宜,而且是宜和我的合一,我,不在正人”。他认为一切道德无非是对他人还强调,仁与义的区别,关键在仁的对象是人,或对自我而言的,“仁者人也”的意思,就是着眼是他人,义的对象是己,是自我。董仲舒对孟子于他人,仁是仁爱他人的德行;相对于仁者人的仁义说作了重要的诠释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