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定义及应用.doc

椭圆定义及应用.doc

ID:51182760

大小:17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20

椭圆定义及应用.doc_第1页
椭圆定义及应用.doc_第2页
椭圆定义及应用.doc_第3页
椭圆定义及应用.doc_第4页
椭圆定义及应用.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椭圆定义及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椭圆第一个定义的应用1.1椭圆的第一个定义平面内有两个定点F1、F2,和一个定长2a。若动点P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长2a,且两个定点距离

2、F1F2

3、<2a.则动点轨迹是椭圆。两个定点F1、F2称为椭圆的焦点。由此定义得出非常重要的等式,其中P为椭圆上一个点。此等式既表明作为椭圆这个点的轨迹的来源,也说明椭圆上每一个具有的共同性质。即椭圆上每一个点到两个焦点距离之和等于定长2a.在有关椭圆的问题中,若题设中含有有关椭圆上一点到两个焦点距离的信息,首先考虑的就是能否用上这个关系式。1.2应用举例例1.已知点,,有,则P点的轨迹是.例2.求证以椭圆(a>b>0)

4、上任意一点P的焦半径为直径画圆,这个圆必与圆相切.解评:此题若用一般方法解或用椭圆参数方程解答,计算量都很大,解题过程冗长,属于中档题。我们若抓住PF2为一个圆直径,PF1为另一个圆半径的2倍,用公式,很容易得出正确解答。例3.F1、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一点,求的面积.24解评:题设中有椭圆上一点到两个焦点间距离的信息,即可试探是否能用解决例4.P是椭圆上位于第一象限内的点,F1、F2是椭圆的左、右焦点,若则的值为()A.B.C.D.例5.在圆C:内有一点A,Q为圆C上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线段CQ的交点为M,求M点的轨迹方程.练:一动圆与圆⊙o1:x

5、2+y2+6x+5=0外切,同时与⊙o2:x2+y2_6x_91=0内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样的曲线。例6.已知定点A(-2,),点F为椭圆的右焦点,点M在该椭圆上移动时,求

6、AM

7、+

8、MF

9、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例7.设P是直线x-y+9=0上一点,过P点的椭圆以F1(-3,0)和F2(3,0)为焦点,试求P点在什么位置时,所求椭圆的长轴最短,并写出具有最短长轴的椭圆的方程。解评:(1)转化思想是高中数学重要的数学思想,此题把求长轴最短值转化为求的最小值,再转化为求F1关于直线x-y+9=0的对称点。这样做后,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计算简捷。二、椭

10、圆第二个定义的应用       2.1椭圆的第二个定义(课本P78)点M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时,这个点的轨迹是椭圆。定点是椭圆的焦点,定直线叫做椭圆的准线,常数e是椭圆的离心率。2.2应用举例例1.椭圆焦点F1(-c,0),F2(c,0),离心率M是椭圆上一点,其横坐标为x0,求M点的两个焦半径

11、MF1

12、和

13、MF2

14、之长.       解:过M作右准线的垂线MM2,则       根据椭圆第二定义              同理可得       解评(1)解析几何中很容易求出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长,因此椭圆上一点到准线的距离易求,某点的焦

15、半径结果易见。题设中若有某点的焦半径信息,用第二定义解题可得事半功倍之效。(2)此题的结果,与第二定义等式都可作为公式加以应用。例2.椭圆上一点P到左准线的距离等于2,求P到右焦点距离。       解:            解评此题使用了椭圆的两个定义.例3.已知定点A(-2,),点F为椭圆的右焦点,点M在该椭圆上移动时,求

16、AM

17、+2

18、MF

19、的最小值。三、同步检测1.椭圆上一点P到左、右两焦点距离之比为1:3,则P到左准线的距离是()  A.5     B.15    C.           D.2.短轴长为,离心率为的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和F2.过F

20、1作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则的周长为()  A.24     B.12    C.6       D.33.已知椭圆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为b,则P到左准线的距离是()                 4.已知椭圆的焦点F1(-1,0),F2(1,0),P是椭圆上的一点,且

21、F1F2

22、是

23、PF2

24、与

25、PF1

26、的等差中项,则该椭圆的方程是()                                        5.P是椭圆上的动点,过点P作椭圆长轴的垂线,垂足为M,则PM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27、       答案及提示提示:1.

28、PF1

29、=5   2.   3.      4.5.设P(x0,y0),PM的中点N(x,y),   代入即得结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