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110895
大小:6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9
《浅谈高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科思维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科思维的培养[摘要]教师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创设实验情境,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迪与引导,培养学科思维,提高学科素养。[关键词]实验教学、学科思维、学科索养进入高中的学习,许多同学感到化学知识难、繁、舌L,搞不清楚知识前后关联,没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记了又忘,更谈不上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掌握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没有形成一定的学科思维,长此以往学牛必然对学好化学失去信心,学习成绩也就很难提不上去。因此在高一的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究、培养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下
2、面我谈谈在高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科思维培养的一些做法。一、在实验复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案例在学生刚学完苏教版《必修1》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后,L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对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选择缺乏深层次思考,不够系统化,学科思维不够严谨,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为此在这节的实验复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设计如下:首先以问题情境入手:“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已知其中一瓶是硫酸溶液,另一瓶是蔗糖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对溶液进行鉴别”然后要求学生思考并讨论,说出设计方案及鉴别依据。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说的各种方案:用pH试纸、石蕊试
3、液、活泼金属、滴加氯化锁溶液、通过做导电性实验等,【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盲冃的,想到什么说什么,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与归纳,思维发散后还得集中】这些方法都是利用了硫酸(H+和S042-)与蔗糖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为什么性质上会有差异,依据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组成类别不同:硫酸是酸,蔗糖是有机化合物,硫酸是电解质,蔗糖为非电解质。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分析鉴别的思想与方法:物质组成与类别不同一性质(物性或化性)不同一依据一定的方法(反应现象等)鉴别。【设疑】若将蔗糖溶液换成淀粉溶液还可以怎么鉴别?学生立即想到利用淀粉溶液属丁胶体,可以利用胶体的性质:丁达
4、尔效应鉴别或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特性鉴别。通过本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确了物质鉴别的思维方向,学会归纳与总结。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的知识可以为物质的鉴别服务,同时接下来的实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也是为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理清前后知识的关联,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二、在情境创设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借助实验情境,模拟实验,有利于将抽象思维形象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2:在讲到溶液的配制一一有关溶液的稀释问题时:in(溶液)131二ni(溶液)2s2和clV(溶液)l=c2V(溶液)2这两个关系式的得出,大多数老师只简单地分析说,稀
5、释过程中根据溶质的量不变,从而就有以上两个关系式,觉得学生应该不难理解。但在实际做题当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慢,部分学生其至不会做。(例如以下这题)例题1:用20g氢氧化钠配成2501I1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从中取岀5mL溶液,加水稀释为lOOmL,则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在这lOOmL溶液屮含NaOH的质量为。其实对于刚入学不久的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抽象的思维还没办法形象化。为了使学生理解稀释过程溶液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关系。上课时我假装不经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拿起已泡好的红茶(透明的杯子)喝了一小口,后借口说还是很渴再喝一口。然后问学生:大家
6、觉得老师后来喝的会不会比较甜,为什么?学生顿时明白老师的用意,且答案不言而喻。然后问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变的量有哪些?变的量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不变的量(与所取的体积无关的量)有c、3、卩,改变的量有V(溶液)、m(溶质)、n(溶质)、m(溶液),继而追问:若老师不想要这么甜可以怎么操作,学生立即回答说:往杯子加水稀释。教师按照学生的说法往杯子中掺了点水,茶水的颜色立即变浅了。此时再追问此时改变的量是什么,不变的量是什么。然后在黑板上写下此过程中不变的量m(溶质)、n(溶质),改变的量有c、3、p、V(溶液)、m(溶液)。那么根据此过程中不变的量列出两个
7、关系式:m(溶液)131二山(溶液)232和C1V(溶液)l=c2V(溶液)2o借助这样的一个情境创设,模拟实验,将抽象的思维形象化、感官化,有利于学生类比思考,并形成一定规律和方法。那么以上的那道题学生便能够快速做出来,并真正理解。三、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高一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教学中,教师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屮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现象与你所想要得到的结论有所出入。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这个时候有些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直接解释或轻易搪塞不正面回应。这样子的做法只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疑问,久而久之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也就不再
8、质疑,而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