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007832
大小:44.02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0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问题一:学校“德育”为何难为? 德育是比较难的,它处在多重关系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当中。教育是一个自律和他律不断转化的过程,其中体现着多重关系,如认知的、能力的、情感的等等,最后体现为真实地行动。而这种行动的背后是什么呢?就需要通过德育来解决、来感化,包括家长、教师在内的所有人都需要考虑到——我们要让孩子发展什么。 在多元评价的背景下,德育难还体现在“好学生”的标准上。评价一个人很难,而德育在很多学校中处于隐性地位,没有一个特别量化的指标和普遍得到认可的度。面对成绩、成长和成才之
2、间的关系,当我们在考虑学生升学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升学之后怎样能够更加健康、积极地生存,那么,对于成才,对于好的教育,才可能有一个现实的、大家共同认可的指标。 问题二:学校德育的“应为”? 教育是一个比较轻松、愉快同时也会比较复杂、沉重的话题,它不仅联结着社会各个方面,也引领国家发展之必须。因此学校应该自问:为什么孩子需要接受学校教育? 当前,国外流行一种做法——开家庭学校。美国大约有1000万的孩子不去学校上学而转读家庭学校,家长更乐意于孩子自身的专业发展,这种做法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同与批准。在
3、国内,传统的学校教育依旧是主流。没有学校教育的学生便缺乏一种群体的归属感和爱的体验,这种爱有别于家庭的呵护和关爱,我们要让孩子在班集体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价值”。 人的发展是指向未来,教育的这种超越性既要适应社会又要略超前于社会。教育是开放的,这源于时代的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又取决于人的多面性。这就需要教育的整合,在我们积极的引领中,不断结合环境的创新。 问题三:学校德育的“作为”? 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情况下,德育最应注重的是,人性的本质不能丢弃。曾经出现过这样一条新闻:重庆涪陵城区第四小学一
4、教师出“奇招”——考试成绩90分以下的,都当众下跪,用双膝走上讲台领考卷。 这让人喟叹的同时也发人深省。教育应当是让人发展、获取知识并使人性不断地被唤醒从而走向社会的。我们在思考教育的时候,要回归现实,即: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在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等能力才有其真正的价值。 学校教育与学生之间主要体现在师生间的相互影响。学校教育应该指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侧重体验学生的个人生活、学习的具体意义,置身于鲜活的具体情境当中。而教师在一般情况下,应当率先表现出理解的态度和行动,例如采取接受、开放、同情、真
5、诚、帮助、聆听等方式。 问题四:怎样加强对真实德育的研究? 首先,要解除孩子对于家庭情感的单纯依赖,使他们依据个人成就,区别在班级中的地位。其次,要让孩子体验发展在未来社会中所需担当的特殊角色的责任感,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发展适应社会人际关系并尽其角色义务的能力。第三,要依据成人社会的角色结构,选择和分配人力资源,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予以照顾。 班主任在德育研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要依据个人特色处理好师生关系,体现好教学互动、教学结合等内容。例如,每学期用心组织一次班会、活动或家
6、长会;每学年认真做一个教育案例和分析,收集整理一个教育主题的素材,建立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利用身边的同事分析、对比、反思自己的教育得失;一学期分析一下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没有无效和虚功?试着写下自己的教育心得和分析,争取与别人交流、分享和发表等等。品德培养从哪里开始孙云晓培养未成年人品德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而这种培养从哪里开始,却一直是广大未成年人德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其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把求真务实作为重要的指导方针,重视和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7、和实效性。 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可塑性很大,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中小学生当作重点对象。 一般说来,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许多道德品质可以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以后再给予意义。从行为习惯入手,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途径。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
8、。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