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

ID:50943551

大小:210.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3-16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_第1页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_第2页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_第3页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_第4页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及其确定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狭义教育与广义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2.学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其中包括较高的对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定、反思与理解能力。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教育目的

2、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会对于教育系统的总要求,要求教育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及其发展服务。个人的教育目的则要考虑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要求教育为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服务。教育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有效的社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人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实现。反之,有效的个人教育目的也必须考虑到社会教育目的,以社会教育目的为设定和实现的前提。孤立或割裂两者的关系,就会形成片面的教育目的,乃至导致整个教育观念上的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区别

3、和联系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2.教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3.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强制性的特点除了反映教育目的,还要反映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三)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基本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这种观点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

4、的存在和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其弊端是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没有对个体的需要做足够的关照。(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三)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主张在教育过程之外没有目的

5、,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杜威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同时他也注意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前提。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

6、取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状况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就不同。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育目的的确定就必然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教育目的的确定会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1)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上是统一的。(2)社

7、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社会人格和个性发展之间又有矛盾的一面。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目的既然是教育活动主体对培养对象质量和规格的设计,就不能不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虽不对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方向起决定作用,但它仍然对教育目的有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