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920584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6
《关于教学纠错行为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教学纠错行为的思考关于教学纠错行为的思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实验得出这样一条理论: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尝试一一错误一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抛开其他,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学中的很多问题(诸如该不该纠正学生的错误;应该什么时候纠正;该用什么方式纠正等等)的解答就显得十分重耍了。下面从纠正学生错误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来谈谈笔者对纠正学生(本文针对来中国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进行研究)错误的一些思考。一、纠错的
2、目的纠正学生错误的目的应该是明确的:更快捷、更全面地帮助学生实现他们学习知识的目的。那么留学生学汉语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有着密不可分、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说它们之间是结果与原因的关系。因此,耍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首先耍知道他们的学习动机。本文所讨论的学生是来屮国学汉语的外国成年人。他们都已经掌握了第一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他们学汉语的动机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归纳一下可以分为五大类:(1)出于对屮国美好自然景观的向往。换言之,是为了在屮国旅游方便,为了能真正领略各色美景
3、。(2)出于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热爱。他们耍深入地了解中国,真正地了解中国。有些同学将在语言过关后,留在中国继续深造或回国从事中国文化研究。(3)出于拓宽就业渠道的目的。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日益突显,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与中国建立了方方面面的联系。目前有很多年轻人来中国学汉语就是为将来从事与屮国的贸易工作做准备。(4)出于日常工作、生活、交际的需耍。各类驻华的公务或商务人员(如使馆工作人员、外国公司驻华代表)如果掌握了汉语这一语言交际能力,无疑为自己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不少方便。(5)其他动
4、机。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目的会有所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随吋了解学牛:的学习目的,可以有的放矢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错误给予纠正,更快捷、史全面地帮助学生实现他们学好汉语的目的。二、纠错基本原则纠正学生错误应该把握灵活、有效的基本原则。对于不同国别、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应该区分对待。一般来讲,东方学生相比较于西方学生更含蓄些。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课堂表现往往不够活跃,所以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吋出现的错误要格外注意纠错的方式、方法,避免因
5、为纠错破坏学生的自尊心,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来自同一国家(或同一语种)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犯相似的错误,老师可以根据经验提前提醒学生,防患于未然为最佳。对于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纠错的重点也应有所区别,教师应该灵活掌握。例如零起点的学生,“发音”是纠错的重点。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正确发音是实现这一目的最基础、最根本的前提。同样是纠正发音,对于不同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提高纠错行为的有效性。如果学生的错误是由于受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所致,则应郑重提醒学生,让他(
6、她)在课后多加练习,早H突破难关。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误(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经验,可以做出准确判断),经验证明没有必要时时纠正。另外,灵活、有效原则还体现在针对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纠错方式与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对于为了旅游学习汉语的学生,就不必太强调他的汉字书写(尤其是学写汉字难度较大的欧美学生),以免破坏学生学习的兴致,并影响教学进度。而对那些要在中国继续接受史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则应从严要求,有了错误应尽量及时纠正,为他们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把握住灵活、有效这一基本原则,对教师的教学有着根本
7、的指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三、纠错的方法1.教师在课堂上的纠错方法(1)直接指出法。这是一种最直接的纠错方法,纠错效果显著。多用于纠正学生发音练习方面的错误。使用这一方法一定要把握好吋机,及时、准确地进行。发现错误马上指出,并示范以正确发音,引导学生再次练习。有的老师喜欢重复学生的错误,认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其实,这样想,这样做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你的阴阳怪气学生听起来很正常,有吋甚至会误以为是正确的而加以模仿。另外,在使用这一方法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不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8、不会破坏其学习热情。如果学生在进行复述或成段表达练习时,则要注意把握时机,恰当使用这一方法。原则上不中途打断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说的同吋对其发音错误进行记录,在其全部回答完毕之后指出或等到课下进行单独纠错。(2)暗示法。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纠错方法。所谓暗示是指通过表情、体态语等提醒学牛:的错误,同吋帮助其改正。使用这一方法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你已和学生达成一定的默契,你的暗示学生能够领悟。例如教师在教授“来、去”时,使用手势辅以教学(“来”是让手掌慢慢靠近自己,“去”反之),有了这一基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