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867912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5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材分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
2、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这幅《墨梅图》构图新奇、别致,一枝梅花横贯画面,花朵淡墨轻染,照应诗中的“淡墨痕”,花“好色”,但“梅花”香气淡淡溢出,使人不能不叹为观止。而且,画中题诗书法饱满苍劲,与诗意画意相融合,更添一奇。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文化区,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校园网络畅通。学生主要来源于城市及城市化的农村,由于受环境影响,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学习主动性较强,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善于合作,乐
3、于探究,勇于发现,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成长较快。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教学准备:1、 课前搜集有关《墨梅》及王冕的资料2、 多媒体课件附:多媒体课件简介课件背景选择江浙一带水乡美景,这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人当年创作情境,当介绍诗作背景时“诗人王冕”及“墨梅”伴随舒缓的筝乐缓缓映入眼帘
4、,学习诗作时诗作出现于画面;初步感知检查反馈时重点字闪烁并出现读音;学习诗句时为避免干扰学生,画面只保留江南水乡的背景及所学的诗句,诗句依次出现,学习探讨重点词时重点词语变为红色,当单击重点词时旁边出现其解释;挖掘深意,体会情感时画面再次出现“诗人王冕”及“墨梅”;赏画-配乐有感情朗读时“墨梅”及舒缓的筝乐再度响起。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 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王安石的诗叫《梅花》,你们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梅 花宋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介绍背景。 (出示
5、课件) 你们知道这首《墨梅图题诗》是谁写的吗?(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墨梅图题诗》。(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墨梅”,这里的“墨梅”是什么意思?(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6、)(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2、检查反馈:(课件)(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2)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1) 指名读。(2) 点击重点词语:洗砚池、淡墨痕(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
7、色。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3)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 师归纳,生质疑: 师: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出示课件)生:(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板书。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生:淡墨痕师: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5)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
8、出示三四句) (1)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 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