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滑”激起千层浪.doc

一“滑”激起千层浪.doc

ID:50828873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5

一“滑”激起千层浪.doc_第1页
一“滑”激起千层浪.doc_第2页
一“滑”激起千层浪.doc_第3页
一“滑”激起千层浪.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一“滑”激起千层浪.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滑”激起千层浪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肖少琼一天,学生们学习《颐和园》,读到“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时,忽然听到有学生说:“老师,这句话里有别字。”我先是一惊,循声望去,见是林冠斌。他话音刚落,几个同学“哈哈”地笑起来,黄家豪急不可待地说:“书本上绝对不会错的!”两种观点截然相反,怎么办呢?我想:这正是释放个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好时机。于是我鼓动说:“咱们来一场辩论赛好吗?”同学们欢呼雀跃:“yes!”我说:“支持林冠斌同学观点的为正方,支持黄家豪观点的为反方,一方的同学围坐在一块。

2、正方先开始。”正方:林冠斌自信地说:“游船、画舫都属于船,船在水中运动,我们平时都用力刀旁的‘划’。”说完,他走到讲台,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上“划”。冯绍源又接着补充:“‘滑’和‘划’同音,并且意思相近,容易混淆,因而造成别字。所以,同学们平时要注意辨别同音、义近字,以免出现别字。”反方:李沛孺坚定不移地辩道:“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样板,经过了作者、编辑、印刷者不知道多少次的检查、核对,因此绝对不会错。”傅嘉欣又反驳:“假如‘滑’字是别字的话,那么全国的教师、小学生很早就学了这篇课文,我想早会被发现修改过来

3、了,哪会一直错到现在?”李超说:“我给林冠斌同学补充一点:船在水中运动,平时除了用力刀旁的‘划’外,还可以用‘漂’。”正方:李越争辩道:“李沛孺同学,你读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吗?(李沛孺答:“读过。”)亚里士多德的话被当时的人们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他的‘总是重的物体先落地’的说法,不是被伽利略证明了是错的吗?”说着,他拿出一本课外读物,指给李沛孺说:“你看这个字用错了吧。”(李沛孺点点头)林骏骞追击:“既然你们说没错,那么请解释一下,为什么用三点水的‘滑’而不用立刀旁的‘划’呢?”真是寸步不让。反方

4、:李沛孺面红儿赤地辩驳:“李越同学,你不能以个别代表全体。你能因为个别同学劳动不积极,就说全班同学劳动不积极吗?你能因为个别的事理错,来断定所有的事理都错吗?因此没有绝对的事理。至于为什么用三点水的‘滑’而不用立刀旁的‘划’,我们马上会给你答案。”说完,反方的同学端起课本,认认真真地读起来,积极动脑筋思考,互相交流讨论。正方:同学们恍然大悟般地也拿起书,仔仔细细地读起来,开动脑筋,议论纷纷。反方:孙思玮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联系前文‘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可以看出湖面很平,游船、画舫轻盈而缓慢地在湖中

5、运行,好像在平平的湖面上轻轻滑过。三点水的‘滑’比立刀旁的‘划’更能突出湖面平静。”梁韵仪紧接着说:“‘痕迹’是水波很浅很细小,‘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是因为滑得很轻很轻,因此三点水的‘滑’和后面的‘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是对应一致的。而立刀旁的‘划’比三点水的‘滑’动作要重一些,漾起的水波就大一些。如果用立刀旁的‘划’,和后面的‘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就不对应了。”黄倩殷不甘落后地说:“‘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是写动,而‘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是写静。写动更能衬托出湖面的静。”李沛孺

6、总结道:“这个‘滑’字用得准确、精妙,生动地描绘了昆明湖那平静优美得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湖水的喜爱之情。因此‘滑’不是别字。”反方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正方:林冠斌略带羞涩地说:“读完以后,我们也深有同感。看来,我们的观点错了。但‘失败乃成功之母’,我相信下一次能赢!”这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场辩论赛精彩、激烈。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唇枪舌剑,各显锋芒。这真实一“滑”激起千层浪!我激动地说:“现在,老师就是记者,作现场采访,请谈一谈赛后的感想、体会。”双方又交流起来。正方:林冠斌说:“

7、我们懂得了没有绝对错的事理,也没有绝对对的事理。”常忻昕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能太死板,要有创新,要联系课文内容灵活用字。”反方:李沛孺后悔地说:“开始我不该嘲笑林冠斌。”又接着说:“我们还懂得了没有绝对对的事理,也没有绝对错的事理。”孙思玮说:“以后用字要精妙。”郑浩枫笑眯眯地说:“我觉得辩论特别有意义。”听完他们朴实的发言,我沉思起来。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们教师惟书惟上,压抑个性,推崇统一,就会僵化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们

8、教师要抓住契机,给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明是非、悟的道理,让学生在辩论中求发展、求创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