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预设的课堂有生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预设的课堂有生机!预设,即事先筹划,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由此可见,预设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有备的预设能使教学更流畅。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有动态的生成。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过程,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生成的内容才是最精彩、最可贵、最值得注意的。有人认为,课前不能做过多的预设,如果做过多的预设,会
2、束缚学生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教学目标就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科学的预设反而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如果没有课前充分有效的预设,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教学效率也会大大降低。那么,如何让预设很好地解决品德与生活(社会)中一些实际上的问题呢?下面我就培训中的一个教学要点,来拟一个解决问题的预设:《品德与生活》第三册《上超市》教学预设内容解决的问题的设想与主要内容通过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上超市》这一课,最好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到超市里去感受,这样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何科学地安排这一教学呢?这里面有几个重
3、要的问题要解决:一、如何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二、如果让学生走出去,安全问题怎么样解决?三、让学生亲自走向超市,怎么样解决学生的生成问题?以上几个问题,我准备这样来解决:一、针对“如何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这个问题,我想先在教学前,让学生先到超市里去看一看,先提示学生:超市货物的类型,如何购物?购物的一些注意事项等问题。待学生上超市后,再来进行教学。在教学时,我会先安排学生课前几分钟交流上超市的一些认识(学生自己最初的一些认识);然后,再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在讲解课文内容的教学中,我也会适当地
4、结合学生上超市后可能看的一些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交流、探讨,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课的要点;最后,再进行总结,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进行总结,再师归纳。课后作业,还可以让学生上超市,安排一些有针对、有实质性的作业。我想,这样设计必然会产生很好地效果。二、针对学生上超市的安全问题,我认为应该取信于家长,跟家长很好地沟通,让家长陪着孩子去上超市,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安全问题。所以,一开始就应该叮嘱学生不能单独上超市。如果家长不在家或没时间陪孩子的,也可以让家长买到相关超市的碟片,让学生在网上或电视上观看。三、针
5、对学生生成问题。我觉得也得依靠家长,老师先与家长沟通,预设一些问题,并告其家长在超市里还可以关注孩子的一些其它认识。然后,家长在陪孩子上超市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孩子的一些生成问题进行解决了。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解决一些学生的生成问题。问题的生成过程、反思原因分析及本次解决问题思路在进行教学《上超市》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购物后的交流,可能会出现以下生成问题: 师:你买来的食品过了保质期该怎么办? 生甲:把它丢掉。 生乙:把它送给别人。 师:把过期的食品送人,这样行吗? 生丙:不行!别人吃了过期的东西会生病
6、的。 生丁:凭小票到超市去退货。 师:对呀!买的东西如果质量有问题,我们可以凭小票到超市退换。之所以会产生这个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可能会有思想的扭曲,认为“自己不要的东西,可以给别人”。这个案例我在引导学生达成课前预设的“知道上超市买食品要注意看保质期,如果买来的食品有问题,应凭小票去超市退换”这个知识技能目标时,注重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当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错误的信息时,能敏锐地捕捉并及时反馈,将它开发成生成的教学资源“把过期的食品送人,这样行吗?”从而使学生在《上超市》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训。此次问题解决预
7、期目标解决《上超市》这一课的问题,我要达到以下几个预期目标:1、知识与过程目标;我要通过教学这一课,让学生知道“如何上超市?上超市干什么?以及超市的一些生活小常识”等。2、技能与方法目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超市里学会一些生活的小常识,开拓生活的视野,更好的贴近生活,走向生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教学这一课,让学生的思想上有一个道德意识、常识意识,教导学生要有大众意识、服务意识。解决问题的路径、计划与举措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
8、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以,我解决问题的路径,一直是本着以上核心理念。在校本研训中,我校也一直非常重视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将新课标放在